行书具有什么价值?

玉桃灵玉桃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也让人有点无从下手。 要说行书的价值,就得从它的起源开始说起。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祸连绵。人们为了便于携带信件出门,又不用担心在战乱时期信件毁失,就创造了行书这种字体。据说当时汉献帝的秘书郎郑玄,因为受到宦官之害,不得不逃到高密向司徒桥玄避难,两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们因为旅途劳顿,无法写出工整的隶书,于是就写出了后世流行的行书来交流。这应该是行书最早的来历了。

到了晋代,王羲之的行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兰亭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从此行书成为了文人墨客最喜爱的字体之一。无论是王献之还是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再到宋代的苏轼、米芾,元代的赵孟頫等等,都对行书这个字体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使行书的字体结构越来越合理,也越来越适合文人书写,因而风行一时。

明末清初,顾炎武认为“今之善书者,惟虞山(指董其昌)能之于真行书”,可见董其昌的行书在当时是多么地受欢迎。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故宫博物院的馆藏当中看到很多董其昌的行书作品。 那么为什么行书会受到古今文人的喜爱呢?

首先,行书不像楷书那样讲究笔划的规矩和字形的美观;也不像草书那样完全不拘泥于形似的草化字体。它介于二者之间,既保留了楷书的笔划和字形,又在行书中加入了草书的随意。所以有人说行书是楷书的草书,或者说是草书的楷书都不是没道理的。这样独特的气质使得行书成为一种非常易于书写而又颇具风格的字体。

其次,行书流传下来的经典法帖不少,最著名的如魏晋时期的《兰亭序》《圣教序》,唐宋时期的《祭侄文稿》《寒食帖》等,这些法帖对行书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元明清时代的大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学习行书放到很重要的位置。比如赵孟頫说:“余初学行书,先学《兰亭》《圣教》,他法皆从此出。” 行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又不乏艺术性的字体。它能够满足文人日常书写的需要,又能通过练习而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这是其他字库所不能完全取代它的地位的原因所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