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欧泊吗?
首先明确一点,中国不产欧泊。 欧泊(Opal)又称作澳宝、蛋白石,是含水的硅酸盐矿物,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化学式为SiO2·nH2O。它的颜色取决于所含杂质的种类和含量——若含铁则呈灰褐、棕黄等色;含锰显玫瑰红;含铜呈绿或蓝绿色;含铬(Cr)显翠绿色,而含锂、钙、镁的晶质欧泊一般无色,但往往因为表面经过抛光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油光”效果而被误认为染了颜色。
根据国际珠宝界规定,只有当欧泊的颜色与内含物共同构成图案且比例为70%以上时,才能被鉴定为有色欧泊,这时它才可以被称为“染色的”(Enameled)宝石。 而我国《宝石名称国际商业代码》中,将所有的欧泊都称作“无色欧泊”(Colorless opal)并统一编码为“COPP”。 所以从标准严格意义上来说,所有所谓的“五彩”欧泊都是无色的。 但是!自然界确实存在有颜色的欧泊,而且这种天然形成的稀有品种深受人们喜爱。因为它那如万花筒般变幻的绚丽颜色和晶莹剔透的外形常常被误认为是刚玉(红蓝宝石)或者芙蓉石(粉水晶)等等。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假象,是因为这类宝石通常具有很高的透明度,而且色带相互交织分布且有一定的延伸性,在阳光下常会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彩虹来。 这类欧泊按成因可以分为两种:
1. 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经地面后遇冷空气迅速冷却形成坚硬的结晶体,其间夹带着一些气体(主要是水蒸气),这些气体在晶体内部形成含水硅酸盐类矿物,从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2. 当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经高温高压渗入砂矿中时,有可能发生碳酸盐化反应,其中的碳元素会被溶解进去,生成富碳硼硅酸盐矿物,进而发展成现在的欧泊。当然,这些富含碳的微晶体并不是均匀分布在整块石头里,而是往往会密集地聚集在一起,碳元素的染色效应也就比较明显,而呈色范围也更加宽广,从浅到深皆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天然彩色欧泊十分迷人,但是市场上却经常出现用烤色剂人工染色加工而成的假欧泊。此类假欧泊通常以白色或者无色欧泊为原料,先将其浸泡在碱液中脱色,再放进烤箱里高温烧烤,使其染上鲜艳夺目的颜色。不过这种染色方法并不牢固,时间久了有可能会褪色。 另外也有一些人利用青金石、蓝宝石、尖晶石等材质低廉的原料,采用类似的方法制作成为“青金欧泊”、“蓝宝石欧泊”或“尖晶石欧泊”等,混淆视听,骗取钱财。
需要提醒的是,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染色的欧泊,都是含有水分的矿物,长期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表面有可能出现裂纹甚至整个粉碎,因此应注意避免这些不良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