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人民币上工人是谁?
194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但当时条件所限,不得不同时发行两种货币,一种是以法币为基础的“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另一种是金圆券,作为金本位制的象征。因为当时国民党政府发行的纸币信誉极差,而人民生活普遍贫穷,对金子很感兴趣,所以最初的人民币设计以黄金为图案。 这套人民币共印制了10种面额62种版别,最大面额为5万元,俗称“五大万”。而这“五大万”的主图案均为纺织工厂,因此又称“工农图案钞票”。这“工农图案钞票”中又有1948年和1949年的版本之分,前者由北平造币厂印行,后者由上海联合印制厂印行。 为什么要采用纺织工人的形象呢?这是因为在建国初期百业待兴,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薄弱,需要大量进口机器和原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轻纺工业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大力发展轻纺工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可以积累建设资金,为重工业发展提供原始资本。所以,在1949年后不久成立的国务院第七办公室负责主持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中就把纺织工业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 为迎接新中国建国十周年的到来,1953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改革纸币型式的决定》,决定停止流通第二套人民币,发行第三套人民币。为了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新钞正面除国徽外,左侧还加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章”和“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章”。 而5元纸币上的纺织女工就是根据时任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兼劳动部副部长、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的建议而设计的。这位功勋卓著的经济学者当年之所以建议采用纺织女工的形象,一是因为当时刚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发展生产,而纺织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可以通过外销换取外汇;二是为了表达对女同胞的特别关爱,因为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女性不仅担负着哺育下一代的使命,还要用灵巧的双手制作缝制家里的一切服饰。 由于当时的印刷技术有限,这套人民币采用了叠印的印刷方式,这就使得整套人民币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色调。虽然后来技术上有了改进,但是在1980年代后陆续发行的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中,这种色调却留下了一个独特的纪念:所有纸币的主色调都呈现一种深浅不一的淡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