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什么来历?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提到书法大家,仍有人不解。这不能全怪大众认知水平的问题,也有我们当代书法家自身的原因。 我们的书法家队伍中,有水平极高的书家,如三苏、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也有水平不算很高的书家,但名气很大的,如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王羲之等;还有根本没什么水平的“书法家”,但是名气极大的,比如某光宗、某启功先生。
以上几种人,第二类和第三类可以归为一类,属于“有名无实”的书法家。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的作品虽然流传下来,有一定知名度,但仔细品鉴,其实水平并不高。比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笔法结体平平淡淡,谈不上什么神韵;颜真卿的《勤礼碑》《郭家庙碑》,虽然结体多变,但笔墨疲软,缺乏生机;欧阳询的《九成宫》《皇甫诞碑》,结构严谨,然而过于拘谨;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们的行书墨迹,潇洒自然,然则笔力单薄,未能做到“筋骨兼备”。
至于第一类书家,他们是真正意义上能写的书法家。这些书家的作品要么流传很少(如张旭、怀素),要么流传至今的作品多是楷书或者隶书,看不出个性来,所以也不怎么有名(如褚遂良、徐浩)。要说到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其创作能为我们提供借鉴意义的,那就是第四类人无疑了。他们可能是真正的天才,比如王铎、邓文原;也可能是悟性极高的人,比如林散之、沙孟海。他们或得古趣,或融新意,独领风骚,让我们后世学者只能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