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人民币背景是哪?
第一张图就是1953年发行的3罗马加字冠号,这种票子非常独特,正面没有国徽(当时还没有印制国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和“壹圆”字样,背面也没有阿拉伯数字的号码和行名,只印有“中国人民邮政”和“中国人民银行”字样。由于没有阿拉伯数字,使得这张纸币非常难识别真假。而且当时的防伪技术非常落后,只有简单的水印和凹版印刷,伪造起来比较容易,这造成这一票子的伪钞很多,真钞很少。
在1955年的全国货币发行会议上,决定取消3枚铝币的流通(因为成本问题)和10元券的大额钞票,取而代之的是4种面额的人民币纸钞——1角、2角、5角和1元的纸币。所以从1956年开始,央行开始发行新的纸币,也就是现在的人们经常见到的第二套人民币了。 但是这个新纸币的发行可不是简单地换一张纸就完事儿的,要知道,在53年那个条件下面想印制出一套全新的纸币可是个不小的工程。首先,要研制墨色配方,把印钞用的纸张染成深棕色,模拟出古币的效果;然后要把所有的符号改用简体汉字,去掉“人民银行”和“中国人民邮政”中的“人民”两个字,还因为当时中苏关系恶化,因此还把苏式字母改为汉语拼音;最后还得给每个面值设计一个汉字大写。
这些工作都完成后,就得开始印制真钞,而印制的真钞还要经过无数次的检验,看看漏光、跳号等故障率是否过高,如果过高的话就得全部撕毁重印…… 总之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可真不算小工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