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冠号人民币数量多吗?
双冠号的人民币其实分为不同的版本,需要区分不同版本的冠号以及它们的发行量才能正确判断。 1953年,为了便利银行点钞和钞票的流通,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纸币上的冠字号码改革,在制作纸币时,印刷了编号(冠字)和字母(字母为流水号的前6个阿拉伯数字),因此每一张纸币都有唯一的冠字号,这也是后来钱币鉴定中常提到的“一号一币”的概念。
根据央行提供的资料,第一套人民币共有5种面额、248种版别。其中,有100元面值的主币121种,另有面额分别为2000元、5000元、1万元、5万元的四种辅币。这些不同版本的货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因为它们的票面图案虽然大致相同,但细节之处却是各有千秋。
以60年的“票样”为例,它的正面图案是工、农、兵、商四大行业的代表,背面则是黄河壶口瀑布和长城,由于“票样”是用于赠送外宾的礼券,所以它采用了凹版印制工艺,图案具有立体效果;而其他面值的普通钞票都是平版的。 “大黑十”是第二套人民币中最珍贵的品种之一,俗称“黑十元”或“大黑毛”,因其黑色的底色和大写的数字“十”而得名。这种钞票的印制工艺与“票样”完全不同,采用的是胶印四色印刷制版的,所以又被称为“胶印三轨”,而一般的人民币都是胶印二轨。“大黑十”的发行时间是1957年,至1964年停止流通,共经历了七年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196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此时距离第二套人民币仅过去了6年时间。也就是说,在1964年前仅7年的时间里,中国就已经三次更新纸币版本了!
如此快速的纸币改版节奏,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密切相关——1949年中国刚成立时,全国财政年度收入才100亿元,然而到1957年便达到了745.8亿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价水平的飞快上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从1953年起财政部开始发行人民债券,到1957年底累计发行总额达300亿元。随着大量票据的涌入,原有的纸币版本已很难满足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上面所说的快速换版的现象。 那么有人会问了,新版的纸币发行的越多,旧版的纸币必然就越值钱,可这么快的版次更替不会造成很多纸币的浪费么? 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无论什么版别的纸币,其印制工序都是有差别,也就是所谓的“错版”(这个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错误的意思)。由于错版的情况比较多,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很难发现,所以即使同一版别的纸币,也会存在价格差异。在收藏领域所谓“新版不上旧版”的说法也常被用来解释为什么全新的第二套人民币会比旧的第四套人民币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