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版人民币什么样?
1948年12月,由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签署命令,国民政府以“人民胜利币”名义发行代用币,作为法币的补充。
这种钞票由于是“代用币”,所以只能暂时使用,等将来条件成熟了再加印法币。但是,这个临时用的“代用币”却出了一个大名,它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毛泽东票子”——因为这张票面印的是毛爷爷的形象啊! 为了准备发行这“代用币”,当时的国民政府专门挑选了上海的一家印刷厂来负责印制。
这家印刷厂就是后来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它可印过不少有名气的书——比如《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第一译本和第一版。 不过当时他可不是出版社,而是民营的印刷厂,老板叫王孝雄。虽然只是印刷厂,但王孝雄的觉悟可不低,不仅积极提供工厂为解放军办后勤,还主动提出要为革命加印钞票。
于是从1949年春开始,在上海解放前夕,中央银行委托王孝雄的印刷厂,按照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纸币的式样加印钞票(其实就是复制)。这些钞票印好后用船运到天津,再转送北京,供新成立的人民银行收兑旧法币使用(注:194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成立并正式开始营业,但因刚成立,没有发行货币权限,故先委托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代理)。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命脉,消灭地方财政金融特权和乱发钱票、货币的恶习,1950年4月,财政部发布《关于统一发行人民币的通告》,决定发行全国统一钞票——也就是现在的人民币。
为保证新发行的人民币能够顺利兑换到百姓手中,消除民众对新版钞票的信义危机,此次发行采取了一种创新的置换方式,具体做法是:先把旧钞卖给个人和企业,再用卖旧钞所得款项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民用物资,最后企业用生产的产品换取新的钞票。这种方式既解决了居民手中的旧钞兑换问题,又解决了新钞发行的流通问题,还顺带解决了一直以来财政支出困局。真是三全其美、一举三得啊! 至于那些没有来得及换票的农民和市民,不用担心,以后慢慢换吧……毕竟那个时候大家穷,也不缺那几个钱,而且旧钞也没少赚。 就这样,从1955年起,我国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采用古罗马字母“RM”作面额单位,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10种面值,其中1元和2元两种主币是在1962年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