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潘什么谈?
潘伯鹰是民国时期知名文人,他好诗词、擅书画,与陈独秀、徐志摩等文化名流交集甚密,他的字取法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风骨秀润、飘逸灵动,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2015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潘伯鹰的一幅《草书诗札》拍了73万多人民币的高价;2016年,他的另一幅《行书千字文》在嘉德的春拍上又拍了40多万人民币——这些作品都充分显示了潘伯鹰作为民国书家顶级流量的“人气”。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关注的艺术大家,生前却过得颇不尽如人意。 潘伯鹰少年时代经历过晚清的“科举”,长大后留学日本,学习经济,本没有从艺的梦想。
他的父亲潘承紫是一位诗人兼画家,但家境并不好,为了谋生,他做过教书先生,后又被张作霖聘为幕僚,长期居住在沈阳。 潘伯鹰19岁回到南京,进入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开始了他不乏传奇色彩的文艺生涯。
因为才情出众,潘伯鹰得到了当时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的赏识,推荐他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助教,后转赴复旦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潘伯鹰应友人邀约前往大后方四川,担任重庆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图书馆馆长和《诗刊》编委。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潘伯鹰随中大回迁返南京,先是在南京国立编译馆工作,后被委任为国民党军队军官,担任联勤总部设计委员,负责绘制地图。 1949年去台湾后,潘伯鹰开始专事书画创作与研究,并先后担任“中华民国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国文化史资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档案文献汇编委员会”委员,潜心整理历代藏书楼及古籍校勘等工作。
1988年,潘伯鹰去世,终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