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上有很多小坑?
这是天然翡翠的矿物晶体间的细小微孔(俗称“棉”),这种结构在玉器中很常见,主要出现在白玉、青玉、黄玉等软玉中;而硬玉(即翡翠)中的“棉”很少出现。但就算有,也很浅,对玉器的品质和价格影响都不大。 这些微观结构的形成与翡翠的形成过程有关。我们知道,天然翡翠是由晶体构成的,也就是说,在翡翠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些晶粒没有长大,就消失了。这些没长大的晶粒就是形成的“棉”,它呈现白色,比较细腻,但有一定的透明度。有些“棉”呈聚片状,有些则呈放射状,也有呈絮状的,形状多样且较浅。
当然,也有一些“棉”看起来像石纹,二者容易混淆。不过,从显微镜下观察,石纹边缘是不规则且无规律可循的;而“棉”的边缘则比较规则,是晶体间的细微缝隙。另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棉”中有大量显微矿物。 “棉”的存在确实会影响玉器的美观程度,特别是如果“棉”比较大而且较多的话。由于“棉”多存在于晶体之间,所以在雕刻的时候很难将其去除干净。如果雕刻师不刻意磨去,那么在成品后,“棉”就在玉器表面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关于翡翠上有坑的情况,一般我们可以理解为翡翠上的一些小裂或者凹陷,这些裂和凹陷里面经常会有很多的杂质,于是人们就叫它脏坑。
脏坑形成的条件一般有三个:第一首先是必须是裂隙或者凹陷、裂绺这些,第二是这些裂或者凹陷里必须有次生矿物杂质,第三是必须是在市场上或者一些书本里面经常描述的脏疙瘩,脏点点之类的。一般在翡翠的冰种、玻璃种里很少出现脏坑,因为这些高冰玻璃的翡翠形成时期,次生矿物杂质产生的可能性非常的低,就算有也会被强流动性热液冲刷掉。
脏坑经常会在一些低档次的翡翠里面出现,例如A货的芙蓉种。白底青等,一般这些地方的裂隙比较多也容易被次生水溶液冲刷,而且这里产出的翡翠胶质感不够,热液的流动更加容易。这些脏坑对于翡翠的价格影响是非常大的,经常会成为低档翡翠价格提升的大障碍。
不过也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在翡翠的高冰,糯冰甚至玻璃种的里面,经常有一种黄豆大小的白点出现,大家一般叫它“雪花棉”,这种棉也是脏坑的一种,一般多出现于老场子的老坑玻璃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