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多重对称号?
谢邀,这是一个很有思想深度的问题啊! 首先明确一点,任何货币都只有单一的、且唯一的功能:即作为媒介来交换商品和服务。至于这个货币是金属的、纸币的还是电子的,其实不重要(当然,从历史角度看,最开始肯定是重要的)。因为,如果一种东西能够充当交易的媒介,那么就可以把它写成货币;反过来,如果某种东西能够被书写成任何一种货币,它就可以充当交易的媒介(当然,这种“东西”必须是非常广泛的,必须是所有交易可能用到的东西的总和,而不是具体的几种物品或服务)。所以,货币是抽象的,它只是我们为了便于交换而赋予它的一个名称而已。这个名称可以是一个符号,也可以是一堆代码。
回到问题上来,我们假设人民币是对价的(事实上也是,不然外汇管制就没意义了),也就是说100元人民币能换得1美元。现在的问题是,这100元是不是一定要由同样价值的一堆实物资产做后盾才有效呢?比如一定是100斤大米+100枚硬币吗(注:这里把货币换成一般等价物是为了讨论方便,实际上现代货币的理论早已超越了这个范畴)?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是的。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都不是完全独立的,都要以某种方式与其它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货币挂钩,以便于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交换的媒介角色。
假设没有外汇管制,任意两国间可自由兑换,而且汇率可以自由浮动(这两个条件只是为了分析方便而做的一个假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理论上这是最优的情况),那么一国货币的价值就在其外汇储备的支撑下确定了。在这种情况下,100元人民币相当于100/R(R为人民币的汇率)美元。如果我们要使100元人民币仍然等于原来的100元,当外国进口物价水平上升时,我们必须增加相应的外汇储备。换句话说,无论用什么材料做后盾,只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作保证,只要别的国家认同我们的货币,不管它怎么发行的,都可以发挥同样的作用。(这里没考虑通胀因素,一旦考虑到会更麻烦一些,但原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