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写的是字还是字画?
先引用一下明末书画家董其昌的一段话,他说:“士人作画,当以草书法为之。” 在谈及书法创作的时候,他特别强调“书必有神采气韵”,并指出,即使“字写得好,若无情意,便属俗品。” 所以我们评论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是“字如其人”“书为心画”,这其中的“如”“画”指的是什么?就是指作品中的感情和气息。同样,我们在评价一个书法家时往往用“字佳、法妙、格调高”来评价他的书法作品,这里面所说的“字”“法”“格”其实是指技法层面的东西,而“趣”“味”“意境”则更多指情感因素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就是说,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情通理畅的,好的书法家也一定是情通理达的。 那么什么是技法层面,什么是精神情感层面呢?这里可以借用西方美学中的一个概念——再现与表现。 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分为两种形式——“再现”和“表现”。其中,“再现”更偏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具体描绘,是“模仿说”的体现;而“表现”更侧重于艺术家自我情感的宣泄表达,是“表现说”的体现。
具体到书法领域来说,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道:“每作一字,须端正安静,意在笔前,然后再散手,自然错落而布白匀净矣。故作字须胸中有道,然后下笔。” 这一段话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王羲之认为好的书法作品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落笔而出的,其中“深思熟虑”就是在大脑中把字写得“端正安静”“匀净”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再现”的过程。二是王羲之认为书法创作是一种“散腕”的动作,这个“散”字就是告诉我们要通过“表现”的方式来书写。 所以,我们书法练习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心手双畅”——心中所想(情感)和手上所写(技法)能够和谐统一。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前提就是认真学好笔法(技法),这是基本功,也是实现“心手双畅”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切空中楼阁都是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