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吃鱼子酱吗?
首先,我国古代是有着丰富的水产业和盐业生产的,这在当时可是支柱性产业啊~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对于海洋捕捞、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的记载了,到汉朝时,已有比较成熟的渔政管理和制度。到了宋朝,由于南方水土流失严重,北方干旱,黄河改道,两宋时期的科技水平虽有进步,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水产的发展却有所倒退。元明时期,由于战乱的原因,渔业有所衰退。 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善(气候转暖)和外海资源被大量挖掘,我国的海洋渔业又有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天津、山东、广东等地盛产的鱼子酱。至于淡水鱼类,清中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起来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在民国后形成全国性的养殖产业,而明清时期兴起的花鲢(胖头鱼)则是现在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种之一。
其次,我国古代并不是不吃鱼子酱,而是吃不到,因为真正的鱼子酱产地是在里海边上的黑土沼泽地带,这里水草丰茂,腐植质丰富,适宜水生植物生长,也是鲟鱼等鱼类栖息地,当然也是野生的鲑鱼(刺鲑)、鳟鱼的乐园,这种环境也使得这里成为了寄生虫和微生物的天堂。 而我国传统中医所讲的“鱼子”,其实指的是一种叫作异尖线虫的动物,又名海兽胃线虫,属于寄生虫的一种,主要寄生在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的消化道里,随着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人类的消化道。不过这种寄生虫属于寄生虫中的线虫纲蛔目异尖科,与海洋鱼类和海洋哺乳类消化道里的原虫、细菌等寄生虫不同的是,它无法在人的消化道内发育成较大的成虫。
再者,人们发现,由于人类消化道液中含有胃酸和消化酶,能够杀灭一部分微生物和寄生虫,所以一些耐酸的寄生虫可以在里面存活下来。然而,当这些寄生虫遇到胆汁时,它们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于是古人发现了用植物油浸泡的方法可以杀死里面的寄生虫幼虫。于是,在汉代就有了“渍鱼子令熟”的记载,也就是把鱼子放到油盆里浸泡,让鱼子熟透。到宋代,出现了“油煎鱼片”“醋浸鱼子”等做法。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中国饭桌上少了鱼子酱呢?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仍然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虫子类的东西是不干净的,有碍观瞻,甚至觉得吃起来恶心,于是视之为耻辱。在1950年至1964年间,国务院卫生局先后发布了《关于销售和处理寄生虫病源体污染食品的规定》和《关于处理异尖线虫感染肉类食品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禁止销售和处理异尖线虫感染的鱼肉以及鱼子和鱼类内脏,从而彻底扫进了这个“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