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笔名叫账雅的是谁?
“笔名”,是个现代概念。古代文人,大多有好几枚印章,每盖一枚,就是发表一篇作品的意思(当然,也有专门用于寄信的私章之类的小印)。古人写作、交流、发书信、交公文……都是使用印章而不是身份证或名片的。 所以,“姓名”和“笔名”的关系,其实没那么紧密。 不少书法家有个习惯:在作品上题写自己的名号,或是刻印章印在作品上。这些名字或号,往往就作为其“笔名”了。但是,这些签名、署名或盖章,都是作者本人确定的。不能随便乱用。 比如,王羲之给朋友的信,就是署的本名。因为当时朋友间传递消息、沟通感情,大多是用书信,所以书圣的“大名”就传遍了天下。
再如米芾,他在自己作品中题写的名字很多,每个都代表一个意思: “米芾”:我叫米芾,很喜欢你这首诗(或文章),我要把它抄下来。(《张天觉题名》) “米友仁”:我是米芾的儿子,父亲看了你这首(篇)诗(文章)觉得很喜欢,想请人抄录下来,我就代劳吧!(《赵彦真帖》) “米炎”:我姓米名炎,字元章,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儿子。这个“炎”字,是“芾”字的别体。 有时他连名字也不用,而用“书名”代替。(这个“书”字又作“氏”解。) 比如这本《蜀素帖》,他就是用“晋臣米南宫书名”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还有一些书法家,不题自己的名字,而是以别号(又称“表号”“外号”等)代指。比如苏轼,我们读他的词,看到“东坡”二字,就知道这是苏大人(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的作品;黄庭坚的诗,有“豫章黄庭坚”五字,就知道是江西黄先生(黄庭坚号“豫章先生”)的书了。 杨惟仁(字伯机)有一首题识中有“杨惟仁字伯机”,后又有“杨伯机”之称; 严德卿(字之卿)有一首题识中有“严之卿字德卿”,后又称“严德卿” 等等。 总之,古代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们,创作时是有相当自由的,可以随其意而用名、换名甚至不用名。他们的“笔名”也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时而用这个名、时而换那个名,非常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