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余什么峰?
余什么峰不知道,但有一个和余什么峰一样的书法家,那就是余茂春。 这是央视采访的余茂春的视频链接: 这个被采访的“余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春姨”;他是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的主笔,也是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座的主持人、著名文化学者; 同时他还有个更特殊的身份——他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弟子,精通多国语言,是哈佛大学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语言学教授。
我曾在百度上看过他的个人简历(现在可能搜不到了),简历上说余茂春少年时代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因为成绩优秀,所以被保送到南开大学历史系,当年北大也给了余茂春保送资格,但余茂春最后选择了南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二中教书。 这个履历看起来确实很牛气! 但我是带着疑问来了解这位学者的。因为我发现网络上关于他的照片有很多版本,有年轻时候的照片也有中年时期的照片,还有现在七老八十的时候的照片。 这就不免让人产生怀疑: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 因为根据简介上说余茂春1963年出生于天津,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余茂春年轻时的照片,看模样确实像是六十年代的人。
但是,如果搜索“余茂春 大学教授”这样关键词的话,会出现很多有关他的报道文章,比如《清华校友通讯》里就有一篇他在2010年写的自传《我的大学》,其中提到自己大学毕业时的照片,看来这张照片确实是大学生时期的余茂春。 再结合他被央视采访谈到参加《论语》演讲会的照片,以及他在国图讲学的照片,综合来看,应该可以确认这名学者就是余茂春,而且应该是同一个人的几个不同年龄阶段的样貌。
网上还有一张余茂春参加哈佛毕业典礼的照片,看样子应该是1985年在哈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拍的。 而据他自己写道,他本科毕业的1982年到哈佛求学,1985年获博士学位,期间在美国西北大学做了一年访问学者。 我好奇的是,一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在天津的人,怎么会在八十年代就到美国去了呢?他去美国的目的又是做什么呢? 根据我找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说小时候的余茂春由于家里人口多,加之政治背景不好,所以在“文革”中父母都受到牵连,全家都被下放到湖北一个农场监督劳动。 难道余茂春是在那个特殊年代通过某种渠道离开了天津? 至于他离开天津的理由和目的地,我在网上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1979年春,国家教委派出三个调研组,分赴各地调研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考生情况。重庆组由教育部副部长柳斌带队,于3月9日抵达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地区共有19.4万名考生,录取了7419人,计划内录取率为3.8%,比全国平均录取率(2.5%)高出三分之一。 在考察过程中,有人提出应当重视对少数民族及汉族聚居区考生的考试录用工作,认为这些地区的考生‘文化基础好’,‘应该优先予以照顾’。对此,柳斌表示赞成,但他同时指出:我们考虑问题不能仅以地区考虑,还要考虑民族的因素,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对这个问题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据此,我觉得余茂春可能是作为“民族因素”而被特批去国外的,因为他是中国少数民族里的壮族。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猜测,不过既然能查到余茂春年轻时候的简历,应该是有依据的。 毕竟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像余茂春这类拥有特殊身份而又才华横溢之人,肯定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