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协会岐山人有谁?

昝辰锡昝辰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爷爷王荣斌,陕西省凤翔县人(今宝鸡市凤翔区),1938年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他从小受祖父的影响酷爱书法,少年时代就开始临习颜、柳、欧、赵等大家书法作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一边工作一边坚持练习书法。由于他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常有人请他写招牌或写的字,也常常受到当地的宣传部和文联的表扬和推荐。因为他写的字端庄稳重、大气洒脱,很受大家的喜爱!

到了文革时期,因为爷爷曾经是国民党军队里的文官,所以被打成“反动文人”遭到迫害,被遣送到偏远的西北建设兵团劳动改造。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依旧没有忘记练字,经常用树根做成笔蘸着泥巴练写字。

1975年,他从兵营里被平反后回到老家,被安排到县文化馆工作,专门从事艺术宣传工作。后来成为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展出并获奖。

由于他为人谦和,德高望重,深受大家喜欢,常常有人向他求字。他每次都是很高兴地为大家书写,从不推诿。2004年退休以后,还经常在社区和学校举办书法讲座,传授自己的书法绝技,深受师生和社区居民的喜爱。 爷爷一生写得最多的就是行楷,他一直推崇“书贵瘦硬方通神”的硬笔风骨,主张行书要笔笔到位,结体严谨,布局得体。他最喜爱的书法家是王羲之、赵孟頫、颜真卿、柳公权还有欧阳询等,他的书房里永远贴着他们的经典字帖。爷爷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行楷潇洒飘逸而又规矩严谨,行草则潇洒灵动,笔法精准而富有变化。

小时候,我经常看到爷爷在练字的时候一边读《道德经》《庄子》《诗经》等古文,还经常给我讲关于这些文言文的古老故事,教育我做人要做君子,做有学问的人。我在上学期间古文成绩一直都很好,还经常会参加学校和家长举办的古诗词大赛和书圣大赛并获奖。

记得有一次学校邀请爷爷来给学生讲课,他带着我去学校时看到学校的校门外两边悬挂着他写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两个横幅,爷爷非常高兴。那时我就立志一定要像爷爷一样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进入青春期后,我喜欢上了武侠小说和摇滚音乐,于是就开始偷偷写武侠小说。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后得到了爷爷的赞许和鼓励,从此我开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经常熬夜写稿子,有时饭都忘了吃。

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家里专心致志地写小说,突然听到门铃响了。我一打开门,发现原来是《西安晚报》的编辑老师,她手里拿着我寄去的稿件,对我说:“我们主编非常喜欢你的作品,尤其欣赏你写得侠客精神,打算连载刊登你的文章,明天请带上你的身份证复印件和户口本复印件来报社办理签约手续吧!”“啊!谢谢您们的厚爱!”我兴奋地不知道说什么好,只知道傻傻地笑着。 从那天开始,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兼职记者和作者,每写出一篇稿件都能得到五十元到一百元不等的稿费。

当时正是初中毕业暑假,我每天除了帮家里干活以外,一有空闲就写小说,有时半夜了还不肯睡觉,坚持写完再睡觉。就这样,我写了大概有三四十篇武侠小说,连载刊登在了《西安晚报》上,还得到不少读者的来信和咨询。

我至今都珍藏着我投稿时所用的信封和报纸刊登的目录,那些熟悉的文字像故人一样抚慰着我。虽然时光流逝,但是记忆依然清晰如昨。 那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每个月的月初,只要报社订报处一来送新报纸,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翻看我的作品是否刊登出来。如果刊登了,我将欣喜若狂;如果没有,我会非常失望。每当我看到自己的作品漂漂亮亮地刊登出来时,心中的那份喜悦真是无以言表。

后来我上了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古典文学更是我的主修课程。我知道这都是祖父对我的影响和馈赠,是他让我爱上了中国古典文学,爱上了中国书法。

如今,我已经到了不惑之年,成了两个孩子妈妈同时还有了自己的书法工作室。虽然没有再提起钢笔,但始终没忘记爷爷教导我写的第一个字——“人”。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法工作室,终于可以有机会把更多的爱和这份事业传承下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