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
先分享一个故事,可能不算太合适。 之前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有幸见到了两位中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家——刘炜和黄永砯。 刘炜,当年中央美院院长,著名的国画家,他的画大气磅礴,充满力量感。黄永砯则是著名行动派艺术家、“后殖民主义”的倡导者,他最著名的行为艺术作品就是把猪圈改造成一个工作室,然后在里边画画。
有一次我去拜访他们两人,正好赶上他们二人正在讨论某件创作意图,我听到刘炜说了一句话“我想像塞尚一样进博物馆”,当时颇有些感动。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刘炜这样的大艺术家应该是功成名就,风光无限;而黄永砯或许有些屈才,毕竟在一个以西方艺术为主导的美院里,做一个中国式的批判性艺术家并不容易。然而这两位真正的艺术家渴望的不是被时代遗忘,也不是在小圈圈里自我标榜,他们想要的只不过是能够把自己的作品直接放在博物馆里,和真正的经典同台展示而已……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我觉得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梁思成,你会选择在北京建一个容纳无数文物古迹的博物馆,还是在北京随便找一块地,然后划出一块地建设新的建筑来展现中华文明? 我想,大概没有人会选择后者吧!
好了,现在回到正题。首先恭喜你已经到达一个艺术家的平台期,这个时期的到来意味着你基本已经拥有了成为艺术家的所有条件了:才华、努力、天赋、运气等等。 接下来你要考虑的就是两个问题:
1、继续当前的艺术道路,朝着大师的方向前进。
2、转换方向,寻找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你选择了第一条路,那很好,继续努力,坚持就是胜利!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避免在自己早已成功的领域里重复自己,这样虽然不会失败,但也不会再次成功;二是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要随波逐流,刻意去追求潮流,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偶像。
如果你想转换方向,那我非常支持你!因为人总是要尝试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才能算是真正的人生。 不过你需要想好,是全身心地投入一个新的领域,还是从现有的工作中暂时脱离出来,做做别的? 如果是前者,建议你好好给自己做个规划,比如先自学,或者报个新专业的课程学习,或者参加某个专业资格考试等等。
如果是后者,那也很好。你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读几本来不及看的书,听几个感兴趣的课程,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干,就是放松自己…… 等到你真的进入一个新领域时,你会发现你的才华、努力乃至天赋很可能用不上,因为从0开始永远是最难的。这时候你要做的可能是放弃某些才华或能力,重新培养自己新的兴趣——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你必须在不断拒绝以往自己的同时,迎接一个未知的新未来。
不管怎么样,选择总归是你的,也是你最愿意看到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