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陵瓷器是什么年代的?
题主说的是“高陵瓷”还是“高官瓷”啊?高陵县是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县,但是“官”就不是一个太好的词儿了…… 有西安高陵和醴陵两地方生产的瓷器,但是跟官根本扯不上边呀! 不过,西安高陵有一个汉代的遗址叫做“汉城湖”,在西汉时期的首都——长安城的西南角,有汉武帝设立的专门制作陶俑的官窑,称之为“秦俑汉陶之府”。
这座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泥塑残片、釉陶器皿及各种建筑构件等,说明这里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西安考古研究院对此做了比较系统的发掘和研究。 西安高陵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县城北13千米的泾渭河畔,这里的史前先民们已经能够制造出精美的玉器,同时还能种植小米、大豆,饲养马、牛、羊等家畜,而且已经有了原始的灌溉设施,是个典型的“农耕文明”。 但是这里并没有生产陶器或者瓷器的迹象。
而同样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却发现了用黏土烧制的陶器以及刻符的陶片。这些符号属于我国最早的汉字雏形,比甲骨文还要早几百甚至上千年。 到了春秋战国时候,陕西的关中平原成为周、秦等国的腹地,生产力有所提高,制陶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关中各地出现了一批批的“瓦罐铺”——专业烧制各类陶器的商家。《诗经·小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说的就是关中大地的肥沃和令人生畏的艰辛。
这里说的“堇荼”其实就是指一种叫作“堇菜”的植物,它的嫩芽可以被当做蔬菜食用,但是植株的块茎中含有剧毒,必须经过水泡、火焚之后才能去毒食用。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古人居然会吃这种有毒的东西,可是这的确是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的特产。 而在春秋战国的铜壶或铜鼎的底部往往会有铸造的地名——“某地某坊”,比如凤翔的“雍州陈仓乡柏崖寺坊”,武功县的“武阳城廓里坊”等等。这些地名和作坊的名称充分说明了当时手工业的发达。
但是到了汉唐时期,关中出现了“土坯房子”,这种建筑不用烧砖(其实也烧不起砖),而是把粘土和细沙混到一起,用水搅拌成泥浆后抹在墙上建成房子,很是普遍。所以,这一阶段的陶瓷业也没有太大的进步。 一直到宋朝,关中才出现了真正的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