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邮票是哪年发行?
清政府于1878年发行了国内第一套邮票,该票共分52种,均为小全张,主图是龙袍上的盘扣,俗称“钱袋印”。这套邮票采用红、绿两色印制,红印是朱文(阳文),由英国伦敦印钞公司仿照法国邮券样式设计印制,为横宽36.40mm、纵宽21.90mm的四方连续图案;绿色部分是阴文,由意大利籍建筑师伯兰克设计的图案,其文字用拉丁文书写并钤盖关防,以作防伪之用。这是中国最早有记载的以“邮资”二字作为邮品标签的明信片。 1882年又发行了一套,这套票的主图为蟠龙,衬以云纹,俗称“大龙邮票”。由于当时清廷内部对是否利用邮票宣传教义意见不一,因而这两次发行的邮票均无国号及年份。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发行的52种邮票中,只有八种是官贴,其余全部是由海关和领事馆私下发给外国人使用的,而且这些没有官方印制的票使用起来相当麻烦,必须填写官方格式的发件人、收件人详细地址,再由官方审核签字才能发送。这种官贴必须通过正式渠道购买,价格昂贵,普通人很难享用。当时的官贴与私贴的流通情况也反映了中国早期邮政的垄断性——只许官办邮电局(所)经营,不准民商开办邮政业务。
而第二次发行的这套“大龙邮票”则打破了第一次发行时只能邮寄外国人的局限,开始可以寄送中国公民,不过仍然需要填发邮政公函,程序比较繁琐。从这套邮票开始,中国早期的邮政才开始具有现代意义的雏形。 后来,为了庆祝光绪帝生日,清廷于1894年发行一套印有“万寿无疆”字样的小全张,此即为中国的“纪念邮票”。而在甲午战争之后,为弥补财政赤字,清王朝于1903年起陆续增加新邮品种,并大幅度提高邮资标准,使邮政成为清廷新的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