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美在哪?
古玉之美,首先在于材质之美 古人说“玉有五德”:润、温、莹、容、毅。这既指天然玉石,也指雕琢后的玉。其中润是指光泽好;温是温和,不凉;莹是内蕴光;容是包容,宽大;毅是说坚韧有韧度而不是易碎或软绵绵的。 此外还有色彩斑斓的美:比如翡翠的浓翠、青玉的淡绿、白玉的纯白、红玉的艳红…… 还有材质特殊的美丽:玉髓、水晶、玛瑙等矿物晶体的独特美感;以及琥珀的“结痂”美——就是表面形成的氧化层,因呈流沙状或者像虫蚁的结痂,故称之为“琥珀蜜蜡”。
其次在于工艺之美 中国古玉的加工技术一直以“治玉”来称呼,说明这种工艺与医术一样,是个慢工细活,需要耐心和细心。 先民最早使用的琢玉工具是石制的“解玉砂”和“水磨石”,这是一种带有锯齿的石材,可雕出薄片状的玉器。但是工具如此,却难雕出造型复杂的器物。商代后期出现青铜质的斧形刀,可削玉,但质地坚硬而脆,不能雕刻细节和阴线。最早的玉刀具是用石头制作的,商周时期出现了铜质刀,春秋战国时有了铁质刀,汉代又有竹木刀。这些刀具的进步,使得古玉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不论工具怎么改进,最繁复的工序仍源于抛光。好的抛光一定要做到光亮如镜而且能留缝(因为古代玉器讲究阴阳线条)。所以抛光是很费工夫的。
另外玉器还要经过烧炼,使玉变软以便雕琢。原始的烧烤方法是整块玉埋在灰里烤,这种方法很难掌控温度,可能把玉烤坏了也可能把玉烤活了。后来有了炉子,可以控制温度了,但烧制过程中有可能开裂,也是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在于装饰美的表达 有学者研究分析,中国历代玉器中大约有10%有着明显的装饰功能,即除了作为礼器或者祭祀用器之外,大部分是在体表起装饰作用。这与西方人以宝石、钻石等作为装饰品而玉器仅仅作为宗教仪式用的器皿不同。这就是说玉在中国的最初功能不仅限于饰物,而是首先属于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