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铜钱值多少人民币?
看年代的,不同朝代的一文钱价值是不一样的。 目前发现最早的一文钱是西汉的“三孔布币”,但这一种传世极罕,且属于文物禁止流通,所以其价值只能由考古和文物价值方面考虑了; 汉代还有另一种半圆形钱——“五铢”,一直断代到汉武帝时期,虽然后期铸量很大,但随着时间流逝,现在市面上见到的五铢钱大多是汉武以后的,这些五铢钱现在一般按年代给予一定金额的人民币作为等价。 魏晋南北朝的“大泉五百”“大泉当千”之类因为版别很多,市场价格差异也很大,一般按面值给定人民币金额。 隋唐五代十国的时候,由于政权更替频繁,钱币制式多变,且唐末五代十国有长期割据局面,所以这一时期的铜钱价格波动较大,一般需要详细鉴定才能确定价格。
宋朝建立后,实施钱钞兼行的货币政策,纸币“交子”出现并逐渐普及,导致铜钱数量大量减少,加之北宋时我国经济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因此这一时期的铜钱的价值也高企不下。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曾经大规模废铜炼铁,导致社会上没有太多的铜钱,当时一斗米的价格高达二百五十钱,可见一枚“小平钱”也就是一两百块钱的价值。到了南宋,社会生产力衰退,加上战乱不断,一枚普通的小平钱相当于现在的七八百元。
元朝实行纸币政策和海禁政策,导致市场上流通的铜钱数量更加稀缺,元末社会动荡又加剧了这一现象,因此到了明朝初年一枚普通的“洪武通宝”价格相当于如今的四五千元。不过随后明廷推行“钞法”,大量铸造纸币“大明宝钞”,同时严禁民间囤积铜钱,导致铜钱价值逐渐下降,到明朝中后期甚至跌倒了原价以下。但是,这里说的「原价」是指汉唐时期一枚铜钱的价值,即20-30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