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一共有多少种?
我国自汉代开始就有货币,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从汉代的“五铢”、“二铢”,到唐代的“开元通宝”,宋代的“宋元券”、“大明宝钞”,明代的“永历元宝”,清代的“乾隆通宝”“嘉庆通宝”等等。这些货币形状各异,材质不同,但都是历代统治者赖以统治天下的重要工具之一。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4年发行孙中山像背嘉禾币样银本位币,定名为“银元”,俗称“袁大头”或“袁世凯像”。1935年,国民政府统一币制,发行法币(纸币)和铜元。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人民硬币和人民币纸钞。1955年起,发行社会主义币(第二套人民币),共有10枚主币和5种辅币。1978年后,开始发行第五套人民币。2010年12月26日,正式发行第六套人民币。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是第五套人民币,共10种面额、17个版别。 另外,在我国除了流通的人民币以外,还有多种货币,包括:
·外国货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府曾让中央银行发行外汇卷,作为对外兑换凭证,同时以比价制度管理外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用外汇留成办法管理外汇,并沿用此政策至改革开放前。还有旅缅印支边贸公司发行的边币,台湾当局颁布的所谓“总统令”及“库政院公告”等而颁发的“国币”、“新台币”。
·地方性货币:主要包括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晋察冀边区政府银行”钞票、东北银行币和延安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延安宝塔币”。还有解放前后由各地人民政府建立的银行发行的货币。
·军用货币:主要有抗战时期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战场津贴"和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发的“军用债券"。 ·其他:主要包括各解放区发行的粮票、油票、布票等,还有“建国钞王”、“毛主席去安源”、“纪念张五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