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最早的钟是什么?
谢邀,最早出现的报时工具就是钟。关于中国的钟,一般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江苏南京曾出土过战国时代的铜钟。 中国古代有城郭和门楼,每个城市都有钟,用来报告时刻和报警。古代的城墙有一门一道的,这种钟就悬挂在门楼上。 《礼记·月令》中记载了周代的规定:“仲春之月初昏,星回于天,阴阳交错,男女混杂,制其未淫,百官同钟鼓奏歌,以节阳气的萌动。”这是说,春季的开始,白天逐渐延长,夜晚渐渐缩短,因此要用敲钟的办法来调节昼夜的长短。到了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所以就不必再敲钟了。
汉代的经学家对此解释为:“阴用事,故昼短夜长,故击鼓以助阳;阳用事,故昼长夜短,故悬钟以助阴。”(《礼记·檀弓下》)意思是说,在阴盛阳衰的时候,要敲鼓帮助阳气,在阳盛阴衰的时候,要挂钟帮助阴气。 到唐代,长安城的每个城门都设有钟鼓楼。
西安城内的钟鼓楼现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它们比上海现存的所有历史文物都要古老。 上海地区最早的钟,目前发现的遗址出现在南宋。1956年底,人们在修筑成都北路地道时,在地道西端发现了一块高约2.7米、宽约3.8米的宋代砖砌结构建筑遗物。上面刻有“宋咸淳三年王辰岁建”等字样,推测可能是钟楼或鼓楼的组成部分。
不过,这块碎片上的字虽然辨认出来了,但是它的文字含义却还有待考证学者。因为宋朝的“年号”与“月份”相混用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不同地方的建置年代记录方法也各不相同。如宋朝京师汴梁(今开封)的皇宫大内,南薰门(外城正南门)和承天门(皇城正南门)就有“大内钟鼓楼下”“南薰门外钟鼓楼”“承天门晨钟暮鼓”等不同记载。
1948年至1950年间,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墓群曾多次发现“景帝钟”。1974年和1977年,该墓地又先后发掘了一座西汉早期墓和两座汉文帝陵,除了出士大量陶器、铁器、铜器、玉器、漆器、陶俑等生活用品和外,还发现了四件青铜编钟。这四件编钟大小形状各异,最大的通高44厘米,最小的通高29厘米,钟身均刻有花纹,最大的一件上还铸有“臣邦奏”三字。
根据这些钟的造型和铭文判断,它们都是西汉早期的作品,大约制作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41年期间。这些钟与秦始皇时期的编钟相比,音列增加了两个,可以达到十二个半音。这要比欧洲著名的意大利歌剧唱腔中的固定音域要高一些,可以演奏更多的音乐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