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古代硬币?
我国古代的“币”大致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铜钱四大类,另外还有少量外币(主要是西域诸国使用的银币和日本传入的铜币)。其中布币和刀币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及秦朝时期,由于那个时代铁制农具已经非常普及,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人们不再依赖山泽之利获取生活资源,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出现了大量的金属货币来满足贸易的需要;而圜钱和铜钱主要出现在汉朝以后,此时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交易逐渐成熟并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因此也推动了金属货币铸造业的繁荣。
从材质上看,先秦时期的布币和刀币大多由青铜铸造而成,秦统一天下后推行“币制统一的法令",规定以黄金为天子币,以镒为单位,每镒20斤,二十铢为一两,一百枚铜钱换镒金一枚;地方官府所铸铜钱以文为单位,一文铜钱重一铢,一千文铜钱重一斤。汉承秦制,又根据汉武帝的推荐,确立了五铢钱的地位,规定轻重如其文,用铜量固定,每一枚五铢钱重约13.8g ,直到王莽改制才废除。两汉时期除了官方铸造的货币外,还有一些私人铸造的钱币。这些私铸钱币质量低劣,被称为“盗铸钱”或“私铸钱”,是国家严格禁止的非法行为,犯者处以重刑。魏晋南北朝时,民间盗铸大钱现象更加严重,以至于朝廷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措施来制止。隋文帝即位后颁布新令:一亩田只准种一百株谷子,每亩地不得有六棵白菜,违者罚谷;每棵树不得结三个桃子,违反者杖击一百。这条禁令当然也适用于盗铸钱的违法行为。
唐朝承魏晋南北朝之风,在《唐律》中规定:私铸二文以上至十文,徒一年;五十文,流三千里;百文,绞罪;五百文,绞候免死,发配远恶军州;一千元,绞候减等,杖一百。宋朝时又恢复了五代十国时的银本位制度,规定铜钱与白银并行,且比价固定,每枚铜钱价值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四厘银子。元朝成立后,仍沿用宋制,并以中统钞取代了辽、金国的金币,以交钞取代了北宋的铜钱。明朝建立后,为了改变元末穷尽民力,造成民生凋敝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严禁私钞”“废钞易银”的政策,明确规定“凡奸诈之人欲得厚利,仿效假银,制造伪钞者,诛灭九族”。
清朝政府基本延续了明代的货币制度,只是到乾隆年间因为国库充盈,才又重新发行了大量的银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流通领域里纸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于1998年启动汇率改革,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促进了外贸出口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央行也开始逐步发行新的金属货币。不过现在我国仍然是国际贸易中最年轻的进口大国,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的增加还必须依靠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