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漆器在哪?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的170件漆器、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出土的25件漆器,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两批漆器实物。 盘龙城遗址是一处龙山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城址,位于武汉市北郊的长江之滨。1963年发现,1974年开始大规模考古发掘。
孙家岗村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城关东南约六公里,是一处战国时代的城址。1987年和1988年分别进行发掘。这两批漆器的年代为公元前16世纪和公元前13世纪,即龙山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
盘龙城的漆器以木胎为主,有圆形盒、方形盒、长方形盒及各种形状的奁(盒),颜色多黑色,也有少量朱红色。在一件长方形的漆奁的内壁,发现有书写文字的痕迹,可能是当时在制作过程中作为标记留下的。这些漆器制作精美,工艺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孙家岗村的漆器以竹木为胎,造型比较简单。有勺形器、杯形器、盏托等小件器物,也有盆、盂、罍等较大器皿。颜色多为黑漆,个别呈深褐色或灰黑色。 这些早期漆器虽然用料简单,但加工工艺已相当成熟,部分作品髹(xiū)饰结合,薄如蝉翼,透光见物;有的漆器还绘、雕、印结合使用,图案花纹丰富多彩,表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些漆器除个别用作随葬外,多数可能作日常生活用器。由于当时钢针铁钉的使用及皮革和麻布的缝制技术还没有出现,所以这些漆器多半也是一次性使用,不可能重复利用。 我国的漆器生产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最初就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考古发掘资料证实,在河北满城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发现大量漆器,可见汉代漆器制造相当兴盛。
随着时代向前推进,人们越来意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清乾隆皇帝就很注意保护文物,尤其注重文物的保存环境。在他亲自过问下,造办处制定了《文房四宝通则》十二款,其中一款就是“朱砂为书颜料,须用水磨法,用微火煮炼,不可烧焦。其朱砂、铅粉调匀后,方可入砚。”这反映了清代宫廷文物的保存环境和技术要求都很严格。
到了现代,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以及其相关文化的保护。1979年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的《文物建筑保护暂行办法》,1983年的《文物建筑勘察设计暂行办法》,1984年的《文物建筑测绘规则》,1985年的《古建筑涂料彩画施工规程》等等,都对包括漆器在内的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