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什么时候有晕染?

肖玥碧肖玥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 中国画里用颜色的技法可以分为“点彩”、“泼彩”和“晕染”。 其中,“点彩”是近代才有的,是由西画中的油画传入的。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一位法国传教士来到台湾,在台南府城创建台南基督教新教礼拜堂的同时,也传授西方绘画给当地人士,点彩技法由此传入中国; “泼彩”是张大千所创,他受到西方写意派的影响,同时为了追求西画效果,开始使用泼彩法; 而“晕染”则是古代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齐民要术·种桑》中有记载:“其蚕色有二种:一青,一黄。……青蚕之色,熏黄烟不得。若浓烟直聚,则色不润活。”“黄蚕之色,以靛浸者,取其色黄而光润。”这里所说的“黄烟”和“靛浸”其实就是指染色的方法。

到了唐代,苏汉臣的《妆靓仕女图》中已有较为清晰的晕染步骤了:先用淡墨勾出轮廓线,再用较浓的墨色从中心向外围渲染,最后用更为浓淡相间的墨色整体统染。 宋代赵佶的《瑞鹤图》卷中所体现的晕染就更具特色了——由黑、白两色构成的阴阳向背的结构,看起来似乎只是简单用了黑白两色,其实其中的墨色变化丰富多,由浅入深,层层叠加,充分表现了祥云的流动感和立体感。

元明清时期,许多文人画家都喜欢在作品中加入“墨气”,所谓“墨分五色”,实际上就是指笔墨在运行之中由于浓淡干湿的融合而产生的层次——这是现在“水墨”概念的源起之处。他们大多承袭唐宋的传统,讲究以墨染出自然晕染的效果。如元代吴融的《桃花燕子图》、明代吕纪的《牡丹雄鸡图》,都以鲜明的笔墨优势和丰富的色彩变化而著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