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上的白棉是什么?
谢邀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白棉”,就要先知道什么是“棉”,毕竟这不是同一个概念。在翡翠行业内,对“棉”的定义是这样的:“棉”是指翡翠原材料(主要为硬玉岩)在形成过程中,由熔岩流经部位形成的矿物空腔或晶隙被填充后形成的半透明至不透明的白色、黄色、灰色及黑色的纤维状、团块状、点簇状等结构。也就是说,“棉”是翡翠内部的主要结构组成之一,它和外界没有明显的边界,属于非晶质结构/显微晶质结构。 “棉”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晶隙(crystalline junction),另一种是包裹体(inclusion)。前者指的是一些短柱状的晶体被填充在矿物晶隙中,这类“棉”没有颜色,多为无色或者淡白色;后者指的一些圆形、椭圆形或者线形的矿物晶体或者其他矿物集合体被其他矿物所包裹,这些被包裹的矿物由于发光效应而呈现出绿色、紫色等颜色。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到,其实“棉”的本质就是硬玉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后期应力作用导致晶粒开裂产生的,所以我们在现实中看到“棉”的形状往往为长短不等的丝状。不过,这种“棉”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棉花可不一样哦!因为它们是没有颜色的,所以不会像棉花一样具有可塑性。 了解了“棉”的性质,接下来就该说说“白棉”了——这实际上是一个行业术语,指的就是有“棉”的存在,但是不影响整体美观,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如果一块翡翠上有很明显的棉,影响了观感,那就该将其剔除,也就是行话说的“脱棉”。不过要注意的是,“脱棉”一定要适度,否则有可能得不偿失。
白棉是翡翠内部的透射光,在翡翠内部常常见到如棉花一般的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是细小的晶体或细小裂隙的集合体,呈白色,质地较为松散,给人以模糊不透明的感觉,它们会阻挡光的透射,因此被称为白棉,白棉常常与裂隙共生,所以也称为裂棉。白棉是影响翡翠质量的重要因素。玉雕师雕刻时,会巧色利用棉的朦胧之美,使作品平添韵律。
棉在翡翠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在翡翠价格中影响较大。无棉的底子称为玻璃地,价格较高;白色棉点的多少、大小会影响底子的干净程度,从而影响翡翠总的价格;绿中带有棉点会变成所谓“脏青”,价格也会低于干净的绿。
棉(也叫“白棉”)是翡翠中一种呈浑浊、具有丝绵般质感的白色斜长石。棉的成分是斜长石,常见有柱状、板柱状、粒状等结晶习性,在翡翠中常以纤维状集合体产出。在翡翠中除了硬玉,一些次生矿物如红褐铁锰矿化物、重晶石等,也可能也呈现棉质状。棉通常是由于原生阶段的熔蚀作用、构造破坏作用及后期的蚀变改造作用等过程形成的。在翡翠中棉的规模一般较小,常零星地分布于硬玉矿物间隙中,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有时与裂隙相伴生,对翡翠的韧性有一定的影响。一些成因与翡翠相似的硬玉岩、钠长石化绿泥石矽卡岩、云绿石英岩中,也可能出现棉。
在成品翡翠中,棉给人以模糊不透明的感觉。如果棉点呈辐射状,则可能是该处曾长期受热影响所致。在光线照耀下,这些棉质部分,若呈粉红、紫红、淡紫、褐紫及褐黄色的色彩,则可能是该处受了色液充填和置换作用的影响所致。棉点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在翡翠中,棉点的多少、大小、有无决定着翡翠的透明度和美观度。棉点越多、越大,翡翠的透明度越差;棉点的多少、颜色与裂绺关系十分密切,常沿裂绺呈条带状分布。棉点的有无关系着翡翠的致密度和完美度。如一件首饰饰品中若带有棉,其下部常有裂隙,大大影响了首饰饰品的完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