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种好必然水好吗?
这问题问得有点意思,不过我并不赞同题主的结论,认为其是片面的,甚至是有瑕疵的。 首先我们来说“种”是什么——种是翡翠的原生结构,或者说是致色元素进入晶体颗粒间隙而形成的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翡翠的颜色分布状况、颜色的亮度(即色调)和色调的均匀程度;
第二我们再来说说“水”是什么——水可以理解为翡翠成品加工后,表面光泽、透明度等外观上的表现。在谈这些之前我们先看看没有经过加工的翡翠原石是什么样的。如图所示,一块完整的翡翠原石具有清晰的原生裂隙,且由于内部颗粒之间存在缝隙,所以外部颜色可以进入形成扩散状染色现象,同时因结构紧密程度不同,局部会有半透明至不透明的表现(这一点可以参考天然玻璃,如玻璃杯中的冰块)。
图中这块石头,如果取出进行雕刻,也许可以做出几件作品来,当然前提是它足够大。但这样直接取出的翡翠原料,它的水头是怎样的呢?从外观上我们可以给它打一个分:20~30分(满分100分),理由是因为局部半透至微透,有些部位甚至可以达到很好的透光性。那再来看看经过抛光,表面光泽度达到极高的成品呢?同样给出评分:95分以上。为什么能得这么高的分数呢?原因就是由于表面的光泽很好,看起来就很“润”,而且这种“润泽”感是从内到外都是很通透的。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种好的翡翠必然是“水头”好的,因为种好的翡翠一般表面光泽度高,且非常水润。 但这只是一种情况而已,还有许多特殊例子无法用“必然”来形容,比如一些“种老”的同时却带有明显的“棉”、“花”,虽然颜色不错,但是透明度很差,这样的翡翠饰品又怎么好意思给很高的“水头”评分呢?再比如一些“水头”很好的淡绿或淡黄色带翠翡翠,虽然表面看起来很“润”,但是这种“润”并不是由内到外通透带来的视觉效果,而是油脂光泽带来的错觉,实际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宝石并不是很透亮,也就是真正的“水头”并不好。遇到这类作品时,我们要分清到底是“种老”还是“水头”好,可千万别被商家的“种”和“水”混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