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翡翠到没到冰?
“老翠友”都说,颜色浓淡程度是判断翡翠“冰度”的依据之一—— 当然,这是没有错的。因为种水好的翡翠,密度大、通透感好,自然光线能照射进去,使得内部颜色的浓度变淡;而种水差的翡翠,密度小、通透感差,没有足够的光线进入内部,所以外表看起来可能颜色会更浓烈一些。 但我们看一件珠宝是否“够冰”的判断依据,可不止这一点点哦! 比如下面这几点,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判断依据。
1、透明度高低 在自然界中,透明度高不高主要是和光学作用有关的。 当光穿过玻璃等透明物质时,会来回反射,形成折射效果。 而当光穿过翡翠这种多矿物组成的玉石时,情况就要复杂很多了。 由于不同矿物的折射率是不同的,所以光线在穿梭于矿物间时会产生折射、漫反射等多种现象,最终结果就是无法确定光的传输路径(即无法判断光是从正面进入还是从背面进入的),这样看起来就显得“糊糊”的。
相反,如果一块玉石的透明度很高,那就说明这块玉的矿物组成比较单一,或者是这些矿物之间的纹理是相互平行排列的,这样光线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前进的路径,最后呈现在人们眼中的视觉效果就十分清透。 所以,透明度高的翡翠,看上去就会显得特别“冰”。
2、抛光纹特征 天然的玉石都带有一定的裂纹,只是有些明显,有些不明显而已。 如果一块玉的裂纹很明显,那么在抛光的时候,就会被凸显出来,形成条状或块状的裂痕。 这种情况下的“冰感”就会大打折扣。 相对的,一些种水好的翡翠,韧性较好,在加工过程中,表面的细微毛孔不会被完全磨平,留有一些细小的突起,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毛料”,这些“毛料”在成品后就会呈现出一条条微小的细纹,也就是“抛光纹”。 这些抛光纹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也确实会影响视觉效果,让人看不出天然玉石的那种灵动感。
3、颜色纯一与否 前面也提到了,颜色的深浅与“冰感”有关。但事实上,除开颜色的因素之外,影响视觉效果的还有颜色的均匀度。 一块色根明显的绿色翡翠,因其色彩分布不均匀,看着就会有“混浊”感,显得不够“冰”; 而一块色调均匀的红色翡,虽然色彩较浅,但却因为分布均匀,反而给人一种“冰”的感觉。 所以这提醒着我们,在购买翡翠时,不仅要看颜色,还要观察其均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