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蛋面可以吗?
说到蛋面,必须提一下“蛋”的概念。所谓“蛋”,其实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它并不是真的指代鸡蛋,而是形容种水色均一的翡翠原料或半成品,表面通透如鸡蛋清,内部纯净无杂质。 这种料子很稀缺,因为天然形成的种色均一、外观圆润的翡翠原矿石本身就很少。
而市场上常见的则是在此基础上再经人工精心打磨而成的蛋面。 虽然经过打磨,但它的外形依然保留有原石的自然形态,且尺寸大小不一,厚度通常为2mm左右,最薄处可达不到1mm。 因为形状似蛋,所以这样的成品被称之为“蛋面”。 由于用料讲究,工艺独特,制作精良,一块小小的蛋面常常价值连城——比如下面要说的这件藏品。
这件藏品由一只小巧玲珑的戒托和一枚色泽鲜艳、质地细腻的蛋面组合而成。这枚蛋面的颜色呈半透明状,如凝脂,似美玉,红翡翠绿交错分布其间,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而这美丽的画卷,就要从这枚蛋面的来源说了。
原来,这枚蛋面是来自清代的一只翡翠鼻烟壶。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鼻烟壶是什么,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鼻烟壶是盛装鼻烟的器皿,因其小巧典雅,材质丰富多样,且具有艺术观赏性而备受青睐。除了装饰功能外,有些鼻烟壶还被用作随身佩带的首饰。
而这枚蛋面就藏在一只清代的翡翠鼻烟壶中。在把玩时,只需将其取出,用干净的绸布轻轻擦拭去表面的灰尘,即可光彩夺目。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已经好奇这是什么材质的吧?其实,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玻璃种”翡翠。
那为什么这么说呢?难道这不是正儿八经的翡翠吗? 其实,这是因为玻璃种的结构与翡翠的结构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的翡翠指的是以硬玉为主晶体的结合体,而玻璃种则是由软玉或者硬玉组成的晶体集合体。 所以,根据定义玻璃种虽属于翡翠,但它跟缅甸产的翠绿色翡翠并不一样。 那么,这块“玻璃种”怎么又成了红色的呢?原来,它是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在空气中慢慢被氧化生成的。这种红色是自然形成,无法剔除,也是辨别真假的重要依据之一。
而且,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它不适合做首饰,只能做成把件、摆件或者把玩。 不过,虽然它不能用于镶嵌首饰,但用来做手镯芯、挂绳坠儿或者其他小配饰却是绰绰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