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不选纹?

童舒妤童舒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要理解“纹”是什么,“纹”在翡翠中的含义指什么。 “纹”在翡翠中一般分为主石裂纹和次生裂隙,主石裂纹是由于开采时或加工过程造成的,往往可以看见裂纹两端延伸入岩体,这种因为地质作用导致的裂纹在翡翠中很常见,大部分情况下不影响其美观性与实用性,对于品质没有较大影响。但如果是次生裂隙就比较麻烦,由于是后期形成,常会吸收外界物质(如灰尘、铁锈等)使得裂缝处呈现黄色或者褐色,影响美感且需要及时清洗干净。 其次,要知道为什么选择有纹的翡翠会不好。 对于天然形成的玉石来说,其本身是不存在瑕疵的,我们所说的瑕指的是玉质本身由于某种原因受到损害,而绺则是指原来就处于玉质内部的结构遭到破坏。由此可知,无纹无绺的天然玉材是最好的。但对于经过人工开采的玉石来说,由于开采的过程就是一块块玉石被从岩石里剥离出来,这个过程会造成一些裂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纹”;而这种经过人工开采出来的玉材如果再进行切割、打磨、雕刻等程序,势必又会增加一些新的裂纹,即常说的“绺”。

有纹或是有绺的玉材都是人工开采的结果,或多或少会对玉材的品质有些影响。 那是不是说含有纹的翡翠就不能购买了呢?其实不然,因为影响玉器价值的因素很多,除了质地外,颜色、形状、大小也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一件东西的价值取决于一点,那这个点一定是它的独特之处,如果这件含有纹的翡翠有着别人没有的颜色特点或者是特殊的造型,那这个纹反而成了点缀之物,增加了这件物品的独特性,从而提高了该件珠宝首饰的价值。就像这样…… 所以啊,有没有纹还是要看具体的东西而定。

岑弘德岑弘德优质答主

翡翠之所以价格悬殊,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成矿过程千变万化,而形成的品质也是参差不齐。因此,相对于其它宝石有着更加复杂的分级体系。在翡翠质量评价体系中,质地、颜色、种(透明度)等是影响价格的重要指标。我们平常在购买翡翠时也往往会听到翠友谈翡翠的底子好不好、有没有纹等,这里指的“纹”在评价术语中通常称为“石纹”,石纹是影响翡翠质量的重要因素。石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天然形成的石纹,主要指天然翡翠原生的颗粒(矿物)边界;第二类是外力作用形成的石纹,主要指翡翠开采、加工或佩戴过程中形成的解理裂隙(如绺裂、崩口等)。

这些纹对翡翠质量都有着重要影响,相对于没有纹的翡翠,有纹的翡翠其质量等级较低,价格悬殊,因此人们往往对纹有着“恨之入骨”的感觉。但我们也需要了解石纹的成因,这样能够更加理解翡翠特有的魅力。

“无翠不成纹”,颗粒边界是翡翠独有质美感

我们平常所说的翡翠特有“起胶”、“起翠”的感觉与翡翠的硬玉矿物的特殊的纤维状、长柱状晶体交织在一起的特殊的显微结构有关。硬玉矿物在生长过程中,受物理化学因素影响生长方向会不固定,而不同方向生长的硬玉矿物交织在一起是翡翠呈现出特的交织结构。因此,硬玉的生长纹呈不同方向的脉络在肉眼下呈现无数的断续、杂乱分布的“纹”;同时硬玉颗粒本身本身也有一定的二色性,从而反射出不同方向、颜色杂乱的光,因此给人以“起胶”、“起翠”的感觉。

因此,“无翠不成纹”,我们平常购买翡翠时如果内部质均匀、光洁无纹,则要留神是否是假冒伪劣产品。那么,硬玉的颗粒间的边界如何影响翡翠的外观?对翡翠质量的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知识。

不同颜色、净度和粒度下“纹”的影响程度不同

“纹”的存在是影响了光在翡翠中的反射和漫反射,在透光条件下观察,肉眼能够清晰地观察到颗粒边界,而“纹”越多则透光性越差、颜色越暗,即所谓的“底子”差、“地老”;无色透明的翡翠其透明度也较差、质量较劣。硬玉结晶程度越好、颗粒越大,则“纹”越粗,影响翡翠的外观越明显,质量越差。同时,在净度好的翠中,其“纹”越明显,而在“脏”(内裂、杂质等较多)的翠中其“纹”往往被其它包裹体和杂质所遮挡,“纹”较难观察到。

虽然翡翠中存在一些粗纹往往影响外观质量,但存在方向、色调、长度较为均匀的“纹”也是翡翠的一种独特现象,如“紫罗兰”品种的翡翠,其“纹”由其独特的晶体习性所决定的,因此这种“纹”增加了翡翠的颜色和质地之美感。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在相同颜色和净度下,颗粒(结晶)较细、无色的翠的表面不如颜色较好的翠明亮,但透光观察下“纹”越少的翠越透明、越通透,显得越高档,“水头”越好,质量更为上乘,俗称“玻璃种”、“冰种”、“芙蓉种”等。因此大家在购买时,颜色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质量上乘的翡翠其“纹”较少、质地细腻、净度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