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加工的真实原因?
这个问题很有趣,先引用一段《帝京景物略》中关于“玉工”的描述作为引子,感受一下老北京制作玉器的手艺和气势: 《帝京景物略》是明代文人李乐创作的记载北京风物的散文集,文笔潇洒,描写细腻,为后人留下了200多年前北京城风俗制度的珍贵资料。书中提到“玉工”的段落共有两段,除了这一段还有这段: 从这两段描述里可以看到几个关键信息:
①当时北京的玉料来源主要是新疆进贡的,有“新玉”之称;
②制作的工序包括设计、取材、去皮、挖芯(雕刻成形)、磨光(抛光)等;
③制作的地点主要在“西山”(具体是西山何山有待考证)和“南城” (应为大兴旧宫附近);
④技术掌握在极少数的“匠人”手里且收费极高,比如给皇帝制做御用的玉石如意就收取四两银子的费用(相当于现在的1万余元人民币);
⑤虽然工艺由少数的“匠人”把持,但材料却非常普及,“市肆之间往往得之”——也就是大家在市场上可以买到。从这点来说,和今天倒是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虽然今天的玉石原料和明清时已经有了很大区别,但现在所谓的“云南翡翠”其实主要指的是缅甸翡翠,而明清时的“新玉”主要指的却是新疆和田玉。
所以从玉料上来说,现在和古代倒也没有谁高谁低之分——都是“玉中之王”。 那么问题又来了,同样是玉中之王,为什么分出来了高档与中档两个档次呢?难道是古人发现的和田玉比现在更细腻吗?还是说新疆的和田玉料进入京城后经历了更复杂的工序才有了今天的身价? 其实都不是,决定和田玉与翡翠价格差异的根本因素,在于需求——或者说,是由于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在逐渐发生变化。
简单地说就是——以前的人没那么多审美要求,能用到玉的材料都很重视,因此哪怕是普通的新玉也是极受重视的宝贝;而现在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审美要求,会去选择自己喜爱的风格和样式,于是那些既无特色又不贵的材料就不那么受欢迎了。
你看,同样是在故宫里,这里展示的是清代宫廷里的首饰,这些精美的玉石饰品如果放在今天恐怕很难受到欢迎吧?毕竟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个性时代”,大家越来越强调自己的特点(无论这特点是帅还是美或者酷),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追求“大众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