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翡翠为何荧光强?

双千顺双千顺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荧光”是考古所发现的玉器在光线或X射线照射下发出蓝色、紫色光等的现象,其本质是由于古玉器中的铬离子被氧化形成氧化物空穴的电荷屏障电荷传导导致的。 天然玉的矿物学研究证明其主要成分是钙镁硅酸盐[CMg2Si3O8·nH2O],含有铬(Cr)元素,由于铬具有染色作用,当有氧气和水存在时,表面铬被空气氧化生成三价铬离子 Cr3+。

三价铬离子是一种稳定的带电粒子,它很容易被吸附到玉石表面的空洞和微观裂纹缝隙里,这些带色的铬离子就是之后产生发光现象的色心。因此含铬的宝石在光照射下会发生光电效应而产生颜色变化,也就是常说的“闪灼现象”。 在日光下观察,所有的天然碧玉都有不同程度的“闪光”现象,只是有的明显,有的则不明显。在透射光下,全部孔雀石均可见绿色闪光;在紫外线照射下,所有翡翠均出现不同强度的蓝紫色荧光;而独山玉在普通光源和紫外线灯下均无明显的荧光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荧光”这一现象是被现代仪器发现并与现代工艺技术相连的,但人们早在古代就注意到有些玉器在阳光下闪烁耀眼的情况了。如《周礼》中就有“玉人之事,凡画币玉帛,供器,辨其名物,而定其形”的记载。其中“定其形”就是指确定玉器形状的过程中发现了“荧光"现象并据此来对玉器进行定性和定位的。

严紫俞严紫俞优质答主

墓葬内往往存有水银,水银受热蒸发,冷凝后呈液态附着或渗入翡翠表面(或内部裂隙)。汞的密度很大,呈重金属光泽,有类玻璃 滚动感,极似优质玻璃种翡翠,但水银具有流动性,故其附着物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稳定,甚至消失。若用波长365纳米紫外灯照射,这种翡翠上会呈现青绿色 荧光,其荧光带宽较宽,是由于汞杂质能级较复杂所致。

汞危害大,因此,通过水银处理来改变翡翠质量的做法,是必须严禁的。我们常常听说翡翠中有起胶的现象,指的就是部分民间艺人用明矾注胶浸泡翡翠,以求翡翠质地变得滋润,达到起涨的目的。但明矾易挥发,注胶后翡翠的“好”行情也只是一时的。由于注胶物常含杂质金属离子,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以见到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荧光,据此亦可区别真伪翡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