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兴盛于什么朝代?
“玉”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玉”为主题创作的文学作品、艺术品更是不胜枚举——从传颂千年的《大禹治水》到精致优雅的《红楼梦》玉簪盒,从脍炙人口的《高山流水》到寓意丰富的“无事(饰)牌”……
然而,要说到“玉”当中身份最尊贵的一族,那一定得数“翡翠”——虽然它经常“混迹”于各种玉石当中,但在人们的认知里,它是“玉”当中的“贵族”没错了! 那么,这样一个“贵”气十足的翡翠,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获得今天的地位的呢?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在我国汉代时期已有关于“翡”和“翠”的记载,但当时这两种颜色是被当作两种矿物来对待的。在汉晋时期的文献里,经常会出现“翡”或“翠”单独出现的字样[1],至南北朝时则有“翡红”或“翠绿”的说法[2],可见此时“翡”“翠”已经连用在同一表述之中了。而唐以后,“翡”“翠”连用则成了固定词组。
不过,尽管“翡”“翠”相连用的记载出现在东汉[3],但两字同时出现的事实却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在距今两千多年的随州叶家山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发现有“黄翡”和“青翠”的佩玉[4],可见“翠”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是“翡”的同义衔了。 而“翡翠”作为珠宝名称最早见于典籍是在明世宗嘉靖年间,此前则出现于民间工艺品之上,如“染翠刻丝”就是嘉靖以前在民间流行的染色工艺,而“绣翠”则是民间刺绣中的常用工艺,所绣之物多为服饰之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