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在地底吗?
在地质学中,翡翠是指由硬玉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主要成份为辉石矿物,颜色呈翠绿色(苹果绿)、灰色(灰绿)和淡黄色等,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玉石品种之一。 由于缅甸密支那地区所产的翡翠原石皮壳有薄有厚,而且色带变化多端,因此很能迷惑新手买主。但老手则能从皮壳上大致看出内部好坏。如果皮壳表现好,切出来成品质量当然好;但如果皮壳表现差,甚至只有薄薄的一层,那么切出来的成品品质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另外,还要仔细区分“皮”和“癣”的不同。 “皮”是指翡翠表面的表皮层。对于宝石级翡翠原矿而言,其表面覆盖着一层风化层,这层风化层就是所谓的“皮”。不过这一层“皮”非常薄且软,用刀刻划可以很轻松刮去。而“癣”则是翡翠表面或内部出现的一种黑色或褐黑色的色素沉淀物,它是由铁或石墨质点构成,具有明显的丝状结构。“癣”可分为两种,一种生长在毛料表面,称为“表皮癣”;另一种深入玉石内部,被称为“裂纹癣”。相对于“皮”来说,“癣”显得又厚又硬。
判断一块毛料是否值得切割加工成成品有两个关键因素——皮与癣。只要掌握了这两个因素,再结合一些简单的技巧,即可判断出毛料是否值钱以及是否可能切出高价值的产品。 一般情况下,好的翡翠会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有色(鲜艳的颜色),二是致密(结晶细腻)。这样的翡翠切割成件之后才会呈现出完美的质地和亮丽的外表。 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其貌不扬的石头经过切割加工后却变成了价值连城的珍罕之物,这种现象在行业里被称为“切涨”了。究其原因,往往是这些毛料原先含有的色调或浓淡不一的色斑在抛光后形成恰到好处的点彩效果,而这种效果是用钱来买不到的。所以,对于没有颜色的翡翠,色调的浓淡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有色的翡翠而言,色调的均匀度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