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如意的款式区别?
玉如意,作为传统玉器中重要的装饰工艺品之一,其外观设计历来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 由于历史原因,古代玉如意的形制和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而近现代及当代的玉如意则更多体现的是民间工艺的特色。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玉如意的外形特点对于鉴定和评判玉如意的价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外形差异,我们大致可以将历史上的玉如意分为三类。 一类是“柄把形”,即以圆柱形的竹木为“柄”、“把”的玉器。因其造型酷似民间吉祥图案中的“吉庆有余”或“鱼跃龙门”,故深受民众喜爱。
此类玉如意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在现有的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品中,此类玉如意数量最多,形状也最为朴素、实用。
二类是“灵芝形”,一般由完整的玉石料雕刻而成,头尾粗细一致。因整体形似灵芝草且一头翘起,民间多称为“朝天椒”或者“欢喜螺”。这类玉如意起源于明清之际,流行在民国至文革时期,至今在民间仍较为常见。
三类是“棒锤形”,形似古代的杵臼,又被称为“宝杵” “如意宝珠”等。此类型玉如意材质丰富,有和田玉、青白玉以及青海玉等,以糖玉和青花玉为上品。
棒锤形玉如意出现并盛行于清乾隆年间以后,一直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要身上不可缺少的装饰之物。 除上述三种基本类型外,还有一些其他变体的玉如意,比如圆筒形、橄榄球形、南瓜形等等。
这些变体玉如意虽然外形独特,但是大多没有保留下来,现时的收藏市场中十分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