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翡翠看水什么?
买玉必看五要素,其中第一就是看“水”,那么什么是“水”呢? 行内有句话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句话用的十分恰当。对于门外汉来说,他们很难分辨玉的好坏,但是又想买一块玉,怎么办呢?这时候他们就会去看那些看起来像样的玉石,这类玉器一般都具有以下3个特征:
1、颜色漂亮;
2、雕工精致;
3、价钱昂贵。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而贵! 而对于内行的卖家而言,他们挑选的玉可没那么简单,除了要考虑上面所说的因素之外,还要看“水”好不好。那什么叫“有水”呢? 在古代人们用“山”来比喻有底子的老坑料子,用“水”来形容有水分(透明)的新坑料子。
所以这里所说的水其实就是形容玉里的晶体颗粒的大小和水头长短。由于天然玉石都是多晶体的集合体,不可能每一块都达到全透明状态,如果达到这种程度的话那就不是天然的了。所以我们说一提到水就自然联想到透明度,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水好”的意思。 “水好”并不是说这块玉完全透明,而是指透度好,有层次感,即我们常说的“底子”要好。
水,对于一块翡翠来说至关重要,也是玉行业内人士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虽然水头有大水、小水的分法,但是真正能算得上冰种(玻璃种)、满月的屈指可数。俗话说:“七分色,三分水,色水相融才完美”。水和颜色对于翡翠来说同样重要。因此,一件翡翠饰品除了颜色之外,水也直接决定着其价值和受欢迎程度的高低。
翡翠中的“水”指什么呢?是透明度吗?透明度又是什么?
翡翠中的“水”指的是行家口中的“水头”,就是评价翡翠的透明度。“水”是翡翠的专属专业术语,其它任何玉石没有这个说法,比如:水晶的透明度不会叫水头。“水”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含义,透明度这个现代定义性术语用传统的中国文化解读就是“水头”,俗称“有水”。翡翠的“水”是相对比较高级一点的专业术语,而透明度是相对浅显一点的术语。通俗一点讲,观察翡翠内部的通透程度时,心里联想到的就是水,有水的感觉和体验,于是总结一个字“水”字,这就是翡翠行业的智慧结晶和翡翠文化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汉语魅力。
透明度是指光透射或通过反射程度的大小或高低。光在翡翠内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发生折射、干涉和衍射,从而使我们看到了绿色,透明度则是指光透过翡翠后,我们眼睛获得的“感觉程度”,这属于物理光学范围。透明度与翡翠矿物的粒度(矿晶粒度和石英岩反应置换粒度)、结晶程度、致密度及裂隙与杂质等影响光的折射因素有关。结晶好、粒度细、密度大、杂质和裂隙少的翡翠,光在内传射少,透出来的光多了,透明度就高。相反透明度就低。
在实际中,透明度与翡翠的颜色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
透明度的测定方法:
1、以矿物粒度和结晶状态为基础,并主要参照绿色为基色,根据翡翠的实际颜色(综合色)和透明度的测定结果加以判定等级和划分级别。
2、以绿色为主色,综合衡量绿色的质量及主色、底色,半透明色和微透明色的状况和级别,用专业术语进行综合评价。
影响翡翠“水”的因素
一、结构:
即组成翡翠的翡翠矿物颗粒的大小。
如果翡翠的翡翠矿物颗粒非常细小,即为玻璃种翡翠。翡翠矿物颗粒如果较大,在放大镜下一般就能看出来,这种翡翠的透明度就比较差,“水”比较干,一般为干青。
二、裂纹:
裂纹多的翡翠其“水”不会太透亮。
三、杂质:
一般影响翡翠的净度而不是透明度,但如果杂质过多,翡翠的“水”度也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