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谁发现的?
“翠”字最早出现于汉代(公元 107 年)的《西京杂记》中,记载道:“汉武梁祠画孔子见老子画像,其旁列十二仙人像,云皆上古仙人。”其中有一人物形象为头戴高冠、身著广袖袍、腰束带、足登履,颇为潇洒飘逸,被称为“紫阳真人”,这个仙人的手上就戴着一个颜色浓郁的翡色玉镯。
这应该是“翠”或“翡翠”第一次作为色彩名词出现在中国的典籍之中。但当时所说的翠,并非单指翡翠,而是泛指所有翠绿色的颜色。如宋代《尔雅·释训》中说:“翠,绿也。”而明代著名文人徐霞客在游记中描写云南大理的石宝寨时用了一个词——“翠涌”,现在的宝石爱好者应该知道石宝寨主要出产红蓝宝石和祖母绿,不过当年徐霞客看到的翠就是今天所说的翡翠了,他所说“翠涌”的意思就是如今常说的“宝石滩”。说明早在明朝,中国南方就已经大量产出翡翠了。至于为什么这种绿色会得名为“翠”呢?因为这种绿色是均匀且深邃的,不同于绿色树叶那种深浅不一的绿色,所以叫“翠”是很恰当的。
关于“翡”字的来源,民间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是源于鸟羽,相传神鸟孔雀有大尾凤,其羽毛艳丽多彩,红色者为“翡”,浅绿色者为“翠”;另一种是说古代人类发现赤色的玉石,经染色后可以做成红色的首饰,而浅绿色的玉石则不能,因为它染不上红色,因此将赤色者称为“翡”,将淡绿色者称为“翠”;还有一说,“翡”的原意是“非文非质”,形容红色但又不是纯红,绿色但又不是纯绿,后来才引申为“翡翠”。不管怎么说,“翡”“翠”二字都是形容色彩的词语,直到明末清初,才有学者把这两个字组合起来作为玉石的名称,此后这个词才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