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雾的区别?

熊燕还熊燕还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雾”是业界通用术语,指翡翠内部晶体之间、晶体表面与包裹体间的水液(也就是胶体)。 天然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周围环境中的水溶液会沿着缝隙慢慢涌入,在两侧摩擦中逐渐被“磨平”,表面也会更加光滑。而形成的这种特殊结构,行业内称为“起胶”或“起莹”。

肉眼直观上看,有“雾”的翡翠,像是有一层薄薄的粘液包裹着,似透非透的感觉; 有些翡翠的“雾”比较薄,可以看见绿底下的白色棉絮、冰渣等; 而一些种水好的老坑玻璃种,其“雾”就会很厚,甚至达到半透明状态,非常润泽明亮,犹如一块刚打磨光的玉石。 所以我们评价一件翡翠的“种”如何好时,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有无“雾”以及“雾”的浓淡、厚薄程度。 但必须明确一点:天然的“雾”并不是瑕疵,而是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而自然产生的。相反,如果一件翡翠没有“雾”,反而需要提防是不是经过人工处理了。因为天然的翡翠或多或少都有“雾”,只是或厚或薄、或明显或不明显而已。

寿文绣寿文绣优质答主

从“无水不成玉”的角度来看,这行里常把无色(指色调)的种叫干,有色的叫水; 也有按透明度分的,透明的叫水头足,不透明或微透的叫水不足; 从“有色为翡,无色的为翠”角度看,有红色的为翡,绿色的就是翠了; 如果还有颜色呢,红绿都占的呢?这就看颜色的鲜艳程度和融合度——即浓艳而融和的颜色是翡,色彩淡点或色与底色不太能融合的是翠。

如果拿这个来衡量的话那可就不一定准确了!比如说我有一串珠子(上图),它里面有些珠子的表面呈黄绿色但内部却呈现纯白色,这种情况要判断它的价值就颇费工夫了——这种状态用“有水没水”“有料没料”的说法去描述是很困难的,必须综合各种因素来考虑才能给出个大概结果吧……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