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雾的区别?
“雾”是业界通用术语,指翡翠内部晶体之间、晶体表面与包裹体间的水液(也就是胶体)。 天然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周围环境中的水溶液会沿着缝隙慢慢涌入,在两侧摩擦中逐渐被“磨平”,表面也会更加光滑。而形成的这种特殊结构,行业内称为“起胶”或“起莹”。
肉眼直观上看,有“雾”的翡翠,像是有一层薄薄的粘液包裹着,似透非透的感觉; 有些翡翠的“雾”比较薄,可以看见绿底下的白色棉絮、冰渣等; 而一些种水好的老坑玻璃种,其“雾”就会很厚,甚至达到半透明状态,非常润泽明亮,犹如一块刚打磨光的玉石。 所以我们评价一件翡翠的“种”如何好时,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有无“雾”以及“雾”的浓淡、厚薄程度。 但必须明确一点:天然的“雾”并不是瑕疵,而是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而自然产生的。相反,如果一件翡翠没有“雾”,反而需要提防是不是经过人工处理了。因为天然的翡翠或多或少都有“雾”,只是或厚或薄、或明显或不明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