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什么颜色邪?
“翡”指的是红色或者橙黄色的老坑玻璃种、冰种或糯种,“翠”指绿色,如果一块石头同时具备上述两种颜色,且颜色分布均匀,那就是“满翡满翠”了。 这里要提到一个概念,就是人们常说的“色根”:凡是颜色深一点的地方,都被称为“色根”,它其实是深色色带的一部分,在光线照射下,可以从深色色带处开始变色,一直延伸到旁边色彩较淡的区域,也就是从色根开始,逐渐过渡到正常区域(即没有色根的区域)。
在一块天然翡翠上,色根的存在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而有些色根的形状非常有趣,类似于树根或是脉络,行话称为“榕树纹”,这些自然形成的纹理为翡翠增添了一份自然灵气。不过,并非所有色根都有这样的纹理;而且即使有,也不是每一部分都能看得很清楚。因此对于这块料子是否全部都有色根,还是要打上一个问号的。 如果一块宝石上没有色根,那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某些染色翡翠并没有经过浸泡处理,那么染料就只能附着于表面,而由于表面张力关系,染料是无法深入内部的。这样当然就没有色根了。 上面提到的“染”是相对于“浸”而言的,如果是用染料给翡翠上色的话,那么过程应该是将颜料放入溶液中,然后将溶液均匀地喷洒在玉石表面,让其慢慢渗透,这种方法染出来的颜色一般比较浅,但是颜色面积可大可小。
还有一种方法是先刷底漆,再涂色剂,最后罩上一层亮油保护色泽。这样做出的假色一般都比较正,且不容易脱落。 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假色的位置都是有迹可循的,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给鉴别提供了有利条件。
至于用酸腐蚀的方法制造色根的做法虽然常见,但操作难度较高。首先,必须选择质地细腻,裂纹相对少的原料才可以进行,否则会前功尽弃。其次,用酸浸泡的时间、浓度以及后期处理都很讲究,如果时间太短,则颜色难以深入内部,形成明显色根的概率就较低;若浸泡时间过长,则可能产生腐蚀裂纹,同样会造成损失。另外,不同颜色的翡翠对腐蚀液的成分要求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操作者经验丰富,谨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