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流行什么时候?
现在说“翡翠”,基本上指的是“A货翡翠”。 一般认为19世纪中叶以来开始逐渐传入中国。(这个有争议) 关于“翡翠”的起源,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说法: “缅甸说”“云南说”“印度说”“泰国说”……等等,众说纷纭。
关于翡翠在我国的传播和流行大致可以这样划分: 明清时期(1368—1911年) 此阶段可细分为两个部分:明代与清代。 明末清初时,中国的玉材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的人们对玉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白玉、青玉外,开始出现许多新玉种,比如和田玉中的黄玉、青玉;山西产的山料白玉和碧玉也被用来制作玉器,其中有些山料品质非常好,堪比新疆产的籽料;还有少量的俄罗斯玉、青海玉等也开始进入市场……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玉种,比如说翡翠。那么这些新出现的玉种如何被大众所认识呢?它们又是什么时候被广泛接受并流行的呢?
1) 第一个环节——人们对于新的玉种的发现和认知 在明代时期就开始出现关于新玉种的记载了,但那个时候并没有将它们单独列出来进行介绍和研究。例如《山海经》中就有过关于玉器的记载:“玉膏出崑仑山,西王母采其膏以涂白玉为器……”。而到了清代时则出现了专门介绍新玉种的书——《广雅疏证》中记载着一种叫作“岫岩玉”的新玉种——“出於河内之北,色白如脂”。
2)第二个环节———人们对新玉种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增加 这主要是跟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关。由于明朝中后期商业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为奢侈华丽的物品,因此对宝石、玉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开放,使得更多的外国商品涌入国内,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玉石。
从历史文献来看:明代以前很少有关于翡翠的介绍或记载;到明代时有了少量关于它的记录,而且只是把它当作普通玉石看待,并没有将它独立出来;直到清代中期以后才逐渐有了关于翡翠的专书和专著,并且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它是在清朝中期左右才开始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这与其自身质地优良、色彩丰富等特点密不可分。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的《皇朝礼器图式》一书中有关于翡翠的描述:“翠,出云南腾冲地方者。 色碧而微绿,亦曰翠钻,取象于玉。 有白有绿, 视之若水波然者为上品”,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关于翡翠的详细记载之一. 乾隆年间编撰而成的《竹庄诗话》中提到过一件翡翠器——翡翠瓶: 该书提到这件器物是“今见有一翡翠瓶……颇可爱”。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帝王绿”翡翠了。 乾隆皇帝曾经用翡翠来制作过玉如意,据史料记载:这种翡翠是由“缅甸国进贡来的”.
乾隆帝对翡翠的喜爱之情非同一般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清两代,虽然翡翠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普及开来,甚至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不过,这种情况很快就被改变了,到了民国初年时我们已经能够见到很多关于翡翠首饰或者器皿的记载了。所以可以说这一时期正是翡翠兴起的时候。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处于恢复发展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大多数人都比较贫困,对珠宝首饰的需求不大。在这个阶段里没有什么珠宝首饰会流行起来。 所以这段时期内是没有翡翠饰品的发展的。
改革开放至今(1979年以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逐渐开始重视起自己的形象问题,同时人们也会更加重视自身的审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珠宝首饰便得以应运而生和发展壮大起来了。 而翡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首先是因为翡翠本身的优异性能使其成为当今市场上的主流宝石品种之一;其次也是因为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由它的独特性决定的——那就是它与其它传统宝石相比,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最后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翡翠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寓意也非常吸引人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