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有哪些书体?
中国书法有五种基本书体和三种辅助书体,这八个书体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八大体系,即“五体三系”。 “五体”是篆、隶、楷、行、草五种基本书体;“三系”是指章草、今草、大草三个草书系列及篆隶的“碑”、“帖”两种书法风格派别系统,它们是中国古代传统实用书体演变和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书法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 中国最早的官方文件用篆书书写而成(秦小篆),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时隶书开始出现并渐渐替代了篆书而成为主要的文书字体。隶书出现后楷书也开始产生,不过它一开始并非作为主要的书体而被人们使用,而是用于书写一些诸如表文一类比较正式的文体之中,大约到了公元150年时楷书才逐渐取代隶书成为了新的主流书体。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中国草书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出现了以张芝、钟繇为代表的“今草”;二是从汉魏之际开始流行一种新体草书──草书,这种书体被称为“章草”或“今草”。
章草是汉魏之际流行的草书书体名称。因其字法上保留了一定的隶书特征而得名,它是由早期隶书演变而来,在东汉后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时通行于社会上的正式文字之一。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更为自由、流畅的新草书形式——“今草”。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王羲之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创立了“行书”书体,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子王献之继承了父亲所创行的“今草”之法并将其推向极致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草”艺术形态;此外他与儿子王珣共同创造了被称为“二王”体系的“行草书”;同时他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画家之一。 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书法作品都是由章草演化过来的。
唐代的孙过庭曾写过一篇著名的论著叫《书谱》,其中提到了“初唐四家”,他们分别是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这四个人都擅长楷书笔法;在楷书中他们又各自发展了不同的风格;比如欧阳询就创立了“欧体”,而薛稷则是将楷书的笔画写得愈见纤细、飘逸自如起来;此外虞世南还创立了一个“虞体”,这是一种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书体;而颜真卿则开创了“颜体”风格流派。 孙过庭《书谱》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等人都擅长各种不同书体的创作,这使得他们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更是提出「吾书第一,诗二,文三」观点,他认为书法是最高艺术表现方式之一,因此他本人也热衷于在各种不同书体间转换来寻求新意。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书法的重视程度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