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光书法怎么样?

余敏棋余敏棋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不否认,张旭光是当代很优秀的书法家之一,但我不喜欢他的字。 首先谈谈我对张书的态度吧。 张旭光的字我看过一些,从《当代名家作品集》到各种展览的获奖入展作品,也见过他的一些课堂习作和创作视频,还有一些访谈。 我个人觉得张书是比较有才华的,尤其是行书方面,功底非常扎实,对传统帖学理解也比较深入。但是我觉得他的审美比较一般般,他的很多作品看起来虽然“技术”很高超,但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艺术美感——这一点在行书中尤其明显。

然后我们看看题主的问题描述里提到的两幅作品: (1)《古诗六首》 (2)《杜甫诗三首》 这两个都是书谱的集字版,作者应该是陈忠康先生和张旭光老师自己。 如果把这两副字放在一块进行对比的话,会发现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字形结构的取法上略有不同(当然还有个别字的形态不一样):

第一行的“云”、第二行的“国”、第三行的“川”是陈老的版本,而其余的字则是张老师的版本。 我们先不看这两个版本的优劣如何(这个需要结合具体的单个字来判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这三个特殊的字以外,张老师几乎把所有的字都写得跟陈老的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张老师在学习陈老的字时遇到了瓶颈吗?还是说因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有限而没有能充分吃透陈老的写法?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得而知…… 但是这里要提的是,陈老本人是不赞成这种“集字”作品的创作的——“集字”本身就不符合传统书学的思想,而且如果“集字”者本人的书法水平不够高的话,很容易造成“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比如某位自称「中国书协理事」的大师所写的集字书法作品.....) 陈忠康老师在《中国法书全集-魏晋南北朝卷》的序言中曾提到过他在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时的体会: “王羲之为此作五言四行四十句,每行两韵,八行之内,上下句各有一韵。今人以‘二王’作为书体之标准,所以人们都以四行二十四句为《兰亭序》的标准。其实,此书原迹应是每行三至四字不等的多行多言形式,以适应聚会中酬唱应答的情趣与氛围……” 所以你看陈老先生的作品往往是不拘泥于单个字的模样的,而是将多字成行的章法与整篇的气势放在首要位置上的。 反观现在市面上大多数“集字”类的字帖或者书法作品,往往是“每个字都差不多但又不完全一样”——这实际上就失去了“集字”的本义了,它只是在模仿而不是再现。 我认为这样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另外还有一点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题主提到了张老师的“笔法”很好。 但是我看了一下他的作品,发现他的用笔似乎并不是十分精妙——至少没有达到当代大家的高度。 他似乎比较重视笔力方面的提升,而对笔法的运用则显得有些随意。 比如在《古诗六首》中的第一句话里:可以看到张书的笔画转折处往往比较生硬且缺乏变化,并且出现了较多重复的运笔动作; 而陈老的笔画更加流畅自然,而且在细节处理上也更为用心。 在同一句话里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出两位作者的笔法差异之处:

总的来说就是,张书更倾向于使用“中锋”或“侧锋”来表现笔画的力度与气势;而陈书则是更注重细节和整体效果的统一性。 最后我想说的是:“笔法好”并不能代表你就“写字好”。 书法是一门严谨的艺术,需要我们去潜心钻研并加以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得到进步和提高!

优质答主

他写的字很潇洒,而且很有韵味儿 。他的书风在当代书坛是很特别的,也很少有和他风格比较接近的。 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自己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的书法家。虽然他在艺术界的影响可能不及于他的朋友兼同事王镛等人,但他对当代中国书法史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是一位大书法家、大学者。

他的作品曾经在全国各地很多展览中展出过。比如前年在北京举办的“百年中国书家精品展”上就展出了他和李可染等大师的作品。还有去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书画作品展也展出了他的作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