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明月几时有?
在苏轼的诸多诗词中,被后人认为是“中秋词”的经典之作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下简称《水调歌头》)和《阳关曲 中秋月》两首。
这两首词均作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年)中秋,时年苏轼41岁。这一年对苏轼来说很不平静,先是在四月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结果到任未满一月就被人告发他“讥刺朝廷”而遭逮捕下狱;后虽被赦免但被勒令移居黄州。 由于此年正值苏轼与苏辙兄弟分居十载后的重逢之年,故对苏轼而言此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据史料记载,这首名篇正是作于此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因反对新法屡受贬斥,心境郁悒。适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孤高旷远,苏轼见此情此景不由得想到身世坎坷,思念亲人和兄弟,于是吟成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词章。
作品开篇即以设问的语气点明了赏月的话题——“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两句,借问天设问,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邈远的天宫,为下文写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做铺垫,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月思人的复杂心情。 “我欲乘舟寻范蠡”三句承上启下,转入抒情。既抒发了不得与之相见之憾,又表达出要与知己相会于月下的愿望。 接着,笔锋一转,诗人将视线从天上拉回人间,引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前一句道出了人生的规律,后一句表达了对天下离人而月的美好祝愿。 最后四句写对月饮酒,倾诉别情,并点明词作的时间是中秋之夜,地点是密州,使读者从中体会到作者身处逆境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千年前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在题材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其时代特色。一是将抽象的思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亲人朋友,从而使全词有了可感性和可读性。二是有意把词作置于中秋月圆的背景之中,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悲凄清冷的色彩。三是借古喻今,暗讽时政,表达了作者不满现状而又无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和对前途的迷茫。四是将咏月和酬答友人相结合,从而扩大了主题内容。五是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自然流畅,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苏轼超常的艺术才华和卓越的文学修养。 因此,尽管历经千年,此篇仍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难怪有人评论说,即使拿它跟杜牧的《清明》、王禹偁的《清明》、李商隐的《春雨》来比,也没有谁能够超过它! 除《水调歌头》外,苏轼的另一首有关中秋的诗词同样堪称经典之作,这就是《阳关曲 中秋月》。
该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庚午(1090年)九月十五日,此时苏轼年已52岁,正任满龙游知县赴任所途中。 全诗如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诗通过描写中秋月色,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短暂无常的感叹。
首先,作者用“收尽”“溢清寒”两个叠字写出了中秋时节暮云合拢、皓月当空的景象,不仅给人以静谧之感,而且也突出了清冷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并为后面的“玉盘”作了很好的铺垫。紧接着两句以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中秋月儿的晶莹洁白如盘。 “此生此夜”两句紧接上文而来,直接点题,同时表达了人们渴望长久相聚,又担忧聚少离多的矛盾心理。最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人生苦短及时光流逝的快节奏,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绵绵思念之情,也折射出了自己仕途艰难、人生多舛的现实处境以及孤独寂寞的苦闷心情。
综观全诗,作者将情感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语言清新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又含蓄蕴藉,余味悠长。尤其是这首诗的后两句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用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之情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