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画押款什么意思?
瓷器画押款,也称堂名款,它与一般款识不同的就在于并非以文字或纹饰的形态直接出现,而是以一个独特的记号、一个汉字发音相同的外来文字或是图案来代替,从而来表明制作者。
在官窑陶瓷上画押款,这在明清两朝的制瓷工艺中并不乏见。明清时期,御窑厂中,为保证进贡皇室的瓷器美观洁净而严禁在正器上书写款识,于是,一些精明的御窑瓷工便在瓷胎未烧之前,用特殊的符号或图形记号加于器物底部或里面,待到瓷器烧成之后,便于自己辨认,这便是最早的画押款。由于明代帝王酷爱伊斯兰教什叶派四大圣人之一的“阿里”所从事的苏丹体育运动,这种源自西亚的风俗习惯也深深地影响了御窑厂的生产,在所烧制的进贡陶瓷器物上便开始出现一些伊斯兰“刀”、“剑”类的图案,从而形成了最早的宗教图案画押款。这些刀与剑图案,有的在陶瓷器物釉面出现,大多于釉下,笔意简洁,刀锋利落。
到了清朝,伊斯兰文化对官窑陶瓷上的画押款影响更加深入。随着大批外国传教士、使节进入中国,外商定货剧增,这种宗教图案画押款更是大量出现于官窑中。随着画押款的流行,画押款的器物价值开始被人们认同,一些民间瓷业和瓷工也纷纷仿效,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以独特自己的画押款。清代雍正之后尤其乾隆、嘉庆、光绪年问,仿西洋刀剑图案的画押款大量出现。而且,这些朝代的画押款,除了刀剑图案以外,还出现了十字架、“十”、“士”字等图案。
中国瓷艺在吸收西亚伊斯兰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伊斯兰风格图案装饰和刀剑画押款。伊斯兰文化与瓷艺的结合,将中国瓷艺带入了鼎盛时期,伊斯兰装饰风格成为清代官窑的主流装饰风格,刀剑画押款成为清代官窑画押款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