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底款都有什么款?
瓷器底款是指写在或刻在器物的底部文字或图案,记录制作年代、窑口、作者的姓名字号、轩堂馆阁的名号及寓意吉祥的言词等。款识的位置有写在器心的,例如,五代至北宋时期北方一些窑口生产的定、耀、磁、钧窑等器物的底部多写有“张家造”、“王家造”、“王”、“新官”、“新”等款;有刻写在口沿和器里口上的,例如,清代乾隆官窑的御制洋彩器物;有写在柄、流、系、耳、足底部的,例如,“大明成化年制”款紫釉带盖高足盏等;也有写在器物外壁(上、下部)的,例如,五代后周时期的越窑青瓷上常有“钱”字款。
通常所说的款识一词,源于汉代官员胸前佩的“印缓”,是代表官员身份的信物。印缓的印钮多是挂件龙形或螭虎形,而印钮下部所悬之印则称为印结。又因印面上镌刻或铸造的龙、螭图案下部如张口状,古人认为此口可咀识事物的真伪,故称之为款识,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