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都有什么年代的?

季哲季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原始青瓷出现于商周时期,是陶向瓷跨越时期的实验性产品。原始青瓷经历西周的发展期和春秋战国的高度发达期,到东汉进入低谷。进入三国以后再度发展,青瓷正式出现。到西晋晚期,青瓷已经十分盛行了,尤其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青瓷已成为当地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和装饰品。

秦代的陶器造型丰富而精致,许多器物已接近实用瓷器,但还未达到完全的瓷器标准,故称之为“类瓷”器。

黑瓷在西晋时开始出现,但未大量生产,到南朝时已开始成批烧制。

东晋时期,青瓷的制作工艺比前代更为精湛。越窑生产的青瓷,胎体薄而坚硬,釉层肥润,晶莹透亮,造型优美、规整,装饰线条舒畅。这一时期,除了在器物表面刻出各种花卉图案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褐彩”工艺,用含铁的釉料在器物上书写文字或绘画图案。

南北朝时,青瓷的制作在南方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东晋的基础上,制造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这一时期,青瓷中还出现了许多随葬用品。青瓷工艺在北朝也有很大发展,并已发现有使用化妆土的瓷制品。北方瓷业在北齐时有了较大成就,首创了“莲花尊”,并成为当时最高超、最复杂制品的代表。

到了隋唐时期,制瓷业空前发达,南北瓷工艺均大有发展,南北瓷业互相吸收、融合了对方的优点,促使青、白瓷工艺日趋完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分布新格局。

唐代是中国制瓷工艺高度发展的阶段,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中心。在南、北两大瓷窑系的基础上,又派生出许多小窑系和一些地方窑系,这些大小窑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唐瓷不仅以造型优美的实用品著称,还生产各种专供给外贸和少数民族所需的各种器皿,并开始向釉下彩、彩绘方向发展。唐代的瓷业以南方浙江越窑为主线。越窑青瓷以生产薄胎厚釉、青翠莹润的“类玉”“类冰”器物见长,尤以“秘色瓷”的生产著称于世。唐代北方的瓷窑则以烧白色瓷器为主,其中以邢窑为代表,与南方的越窑青瓷互为映衬。邢白瓷以质薄纹细,釉色洁白著称。唐三彩的制作是唐代釉陶在工艺上的重大成就。其色泽有黄、绿、白、褐、蓝等,一般为白、黄、绿三色为主,因常见“三色”绚丽斑斓,故称唐三彩。

宋代制瓷业极其繁荣,是我国历史上制瓷工艺大放异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名窑辈出,各地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瓷窑群。它们形成了“定、汝、官、哥、钧”(又称柴)五大名窑,以及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建窑、景德镇窑(影青窑)、均窑等七大窑系。它们在青、白瓷基础上,创造了釉色斑斓的窑变釉、油滴釉、兔毫釉、玫瑰紫釉等著名品种,特别是成功烧制了闻名遐迩的“釉下彩”和“釉上彩”,使宋代制瓷业达到了空前繁盛的地步。

定窑在宋代始终位于诸窑之首,是当时北方的重要窑口。定瓷以烧白瓷为主。从北朝到唐代以来,北方各地瓷窑一直以烧青瓷为主,青瓷中夹烧白瓷。定窑在北宋中期终于解决了白釉瓷釉色不够白的缺陷,烧成了色泽雪白、瓷釉透明的奶白色卵青釉。在烧制工艺上,定窑采取素烧和覆烧的方法,开创了新的生产流程。素烧法是指坯件上釉之前,先烧一次素胎,经素烧之后的瓷器上釉,釉面均匀,粘附性强,成品质量高。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实行覆烧法,碗、盘一类口沿大的薄胎碗的器物,把口沿朝下,托在垫圈上,叠摞在一起烧制。从而节省了窑位的空间,提高了产量,但器物的口沿无釉,因此又出现了扣金、扣银、扣铜绿釉口等作装饰。

汝窑是在定窑覆烧法的基础上烧造而成的,它以烧宫廷所需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