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年代瓷器元宝底?
清三代的官窑瓷器中部分器物的底足内墙(圈足的内侧)呈60度左右斜切的刀削状(或称壁状),底足中心部分的外凸程度高于乾隆本朝的制品(乾隆朝的器物如果出现这种现象,则凸起部分往往在施釉前被有意削平),由于这种足型酷似古时的银锭,故把这种形状的官窑底足称为“银锭底”或“元宝底”。
如康熙青花大碗、雍正茶叶末釉尊、乾隆仿钧窑瓷瓶等的底足内墙即做成这种“银锭底”。也有不少清三代的官窑瓷器(尤其是雍、乾两朝的器物)的底足采用直内墙(内墙垂直于圈足底面),但其底足外凸中心部分釉面下呈现乌黑或深酱色,这是在施釉前用铁釉料书款时不可避免地留下的墨书款印痕所致,由于这种足型酷似古时的金锭,故把这种形状的官窑底足称为“金锭底”或“满堂红”。
以上是官窑器物的典型造型的二“锭”底,民窑器物上也有少量出现。
清代中后期的官窑中,如嘉庆、道光等朝的青花大碗也出现近似清三代本朝“银锭底”的足型,由于该二朝距清三代均不远,按年代承接发展的规律,此种足型可以认为是其沿袭清三代产物。但到了清代晚期的同治、光绪、宣统朝后,有些仿清三代的官窑瓷器也把器物的底足做成酷似清三代“银锭底”或“金锭底”的造型,这种造型的足型被称为“假锭”底。从造型上仔细对比,“假锭底”的“银锭底”足型的倾斜角度要小于清三代本朝和嘉、道朝的“银锭底”和“满堂红”,从断面对比,“真锭”底的内墙胎体一般薄于“假锭”底,其原因是由于清三代本朝和嘉、道朝沿用传统手工旋削足工艺,在旋削时刀具深入足墙时受到胎体、釉汁的约束和阻力,不得不控制进刀角度,所以形成的角度较缓。
而清代晚期模仿清三代“锭”底的官窑制品,在旋削时由于改用改进工具,其足墙角度相应变陡;从足墙胎体的厚度看,仿品在削足时用力过大,进刀较深,并且下刀时没有掌握平衡力度,造成近足底处的内墙胎体薄厚不一,“真锭”底的“金锭底”足型由于是为适应在底足中心进行书款而设计的,故足心外凸普遍较多,其下凹程度较小,清三代本朝“银锭底”也由于在制作时追求完美而加大内墙凸起程度,其足心下凹程度与“金锭底”近似,而清代晚期的仿制品“假锭底”由于其制作水平的不及格,其足心下凹较深,足心外凸起程度不如清三代本朝和嘉、道朝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