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瓷器在哪里?
扬州“三大名蓝”,即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堆、梅子青。宋朝时北方人大量南迁到扬州,北方的制瓷工艺和人才大量南移,给南方制瓷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南方匠师受北方汝窑的影响,创造烧出了“梅子青”和“粉青”釉,青翠莹润,冠绝古今。
唐代扬州青瓷器
扬州青瓷器的制作历史悠久,在唐代即已形成规模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人陆龟蒙(?-约881)在《秘色越器》中就高度赞扬唐时秘色青瓷的精美程度:“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当时,扬州青瓷除产于扬州外,很多是从南方浙江、湖南等地通过大运河漕运而来,由于当地釉矿资源充足,在当时扬州手工艺人高度熟练的制作技艺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下,他们就地采用当地釉矿,加以改进,对进来的越窑青瓷进行再加工、再造器,使得扬州青瓷既继承了南方青瓷的精湛工艺,又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五代广陵尉张玄墓出土的青瓷熏炉。
窑场与窑口
迄今为止,在扬州的北郊和南郊发现了10多处窑场,它们都是烧制青瓷器的。北郊窑场在史可法路的古运河西,东至长春桥,西至盐阜路南端,南到盐阜路南的居民区,北至大虹桥以南的便道,面积约30公顷,从1958年至2000年的30余次发掘中,出土了大量青瓷。其中一件莲瓣纹高足盘,外口沿和内底分别印有“大历十三年八月一日扬州龙兴寺造”、“弟子崔敬女舍”等铭文,该盘是唐龙兴寺的供器,它说明此窑场是为佛教寺院烧造供器的寺庙窑场。南郊窑场有古运河东郊一带的4处窑场,分别发现于长春路、南通汽、船厂、运河边的九龙桥和南门外唐城遗址一带。这4处窑场既有烧制大量生活用瓷的民窑,又有烧制贡御瓷器的官窑。这两处窑场生产的青瓷主要是在唐和五代时期,宋以后,逐渐停产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