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瓷器叫什么瓷器?
永乐宣德的景德镇青花瓷器
青花瓷器,系以钴(国产称"乌漆铜")、锰(国产称"紫英"(紫金石"))为着色剂,铁为釉下着色的瓷绘装饰工艺品。元代,我国的青花瓷工艺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出现了通体青花的制品。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在元代青花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达到了历史高峰,因此被列为"御用珍品"。
明成祖朱棣在位年间(建文四年至洪熙元年,公元1402-1424年),命在江西饶州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烧造瓷器。据《大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式,计算人工,起样呈览,以便照样制造。"永乐青花瓷胎质细腻洁白,透明釉肥厚莹润,明洁光亮,呈浅蓝色调,青花深艳清丽,幽倩滋润,纹饰精细清晰,图案多采用传统纹饰,也有少量外来纹饰。其图案画法,或以细笔勾描,或以实线绘满,或用"苏(浙)麻离青"色料作点描渲染。前者笔法简练,潇洒有力,生动活泼,具有国画风格;后者色重处呈钴铁斑,有水墨渗化效果。其款式虽未形成定制,较为别致,落款有四字、六字、四行款,署于器物底足中心或口沿下,有双圈款、花款、双线环款等。圈足无款的器物,亦有年款,所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所制器物,有盘、碗、盒、瓶等造型,小巧玲珑,精致圆润,端庄厚重。有以人物作装饰的盘、碗;有莲瓣开光折枝花和鱼藻纹饰的器皿;有双狮滚球纹和玉壶春瓶。青花扁壶、绣墩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工艺美术制品与外来物品的有机结合,系仿少数民族或阿拉伯伊斯兰造型制成;兽耳象鼻瓷樽和无挡尊(一把莲),则是宫廷陈设重器。宣德年间的制瓷技术,承继了永乐朝的风格,青花瓷工艺臻于成熟,其造型更多,品种更加齐全,装饰趋向繁缛,工艺精美绝伦。因此民谚有"青花(瓷)没有宣德好"的说法。明代景德镇窑的青花瓷,以永乐、宣德年间烧制得最好,为该朝代的精华,备受国内外人士珍爱,历来在古董和艺术品收藏界、拍卖行是奇货可居之物。
《明史·郑和传》记载:"宣德五年九月,复命和等通西洋,赍金帛数万,历福建、广东、占城、暹罗诸国,⋯⋯于是和返,而钟等人仍及古里等十九国"。据近年来在东南亚各国的多次考古发掘调查,在菲律宾苏禄群岛、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摩鹿加群岛、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马尔代夫群岛以及斯里兰卡,都有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出土。同时在上述各国的一些古代建筑上,亦有镶嵌和装饰着我国当年馈赠的青花瓷器。1964-1975年,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勿里洞海域打捞出水的"泰兴号"沉船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大量瓷器,经鉴定,均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沉船,其中青花瓷35万件,釉下彩2万多件,青花大盘2680件,大碗1345件,共重250吨。这件明宣德青花海水梵文三多纹高足杯杯口微撇、瘦底、高圈足、细砂底可见釉、足根部边沿稍外撇、釉洁白、釉质肥厚。杯外壁饰青花海水梵文图案,内壁饰水波纹,底心饰折枝石榴、桃、佛手纹,寓意"多子,多寿,多福"。器物的造型仿自黄滦瓷的式样,器物高5.2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2.8厘米,杯外壁所饰的"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