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镜是用什么铜质做的?
清代前、中期,统治者承袭了明代的铸制工艺,宫廷用镜仍使用“昭回”铭款。但不同的是,清代宫廷用镜多以紫铜为材。这种铜很软,且呈紫色,其特点是不易变形、平整光亮,但不能在上面錾、刻花纹图案。因此,昭回紫色铜镜只能在镜背面素无纹饰,仅仅铸以铭款。
清政府建立后,在内地沿袭明制设铸钱局,专管钱币铸造,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则设铸局铸造铜器。铜镜主要在上述铸局中铸造。因此,清代的铜镜多使用铸造铜钱或器物所用的铜材。这种铜材也呈紫色,又叫紫铜或红铜。这种铜可打制,不溶于锡,且含铁多,多用这种铜制作平面铜镜。
乾隆时期开始铸造一种黄铜镜。黄铜又叫作倭铜,是红铜溶入锌后铸成的合金。其特点是硬度大、耐磨损、色彩黄亮。这种黄铜镜,多为带柄长镜和螺背带托镜。